劉宏
摘要: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展現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為此,教師要重視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采取積極的教學措施不斷促進該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善,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基礎上,開始關注到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便是對當前教育教學面臨的教學狀況的回應。在這一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各學科進行新課程改革的嘗試,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問題也得到教育者的重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無論是在教學理念方面,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方面都存在落后性。這些都是影響課堂有效性提高的教學因素所在。因此,教師要想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就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講,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一、教師需要改善原有的教學理念,學習新課改教學理念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大,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這種教學理念的落后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構建的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課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一般會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上。教師掌握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學生很難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很難有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可以說,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難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便成為阻礙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問題之一;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更多地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從而忽略了對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重視,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重視。具體來講,教師的教學只是簡單地完成了“教”與“學”的單方面傳遞。要想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需要教師在改善教學環節,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加以改善。首先,教師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此,教師要做好課堂導師的工作,無論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其次,教師除了關注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派樣。比如:在講解《春》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在教授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應當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也應當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往往會采取單純的講解方式來傳遞知識。語文教學在依托言語傳遞方式的同時,也需要教師采取其他輔助性的教學措施,對語文學科中所蘊藏的人文因素詮釋出來。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促進語文蘊含的傳達。新課改教學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便是一個能夠提高學生的教學興趣,展現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之一。
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和音樂播放的途徑,向學生們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信息。比如:教師在講解《春》這一課文的時候,就可以搜集有關于春天的圖片,如:柳葉發芽、鮮草發芽等圖片,向學生展現春天的勃勃生機。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播放與春天相關的教學視頻,如:有關春天的幻燈片、有關春天的紀錄片等視頻,來促進學生對春天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對相關資料信息的播放和回顧,教師可以有效地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以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
三、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很少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這種固守不變的教學觀念,所造成的教學問題之一便是課堂教學氛圍的單一。嚴肅、枯燥的教學氛圍,很容易對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并進一步打擊學生的學習勁頭。新課改教學要求中指出的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恰恰能夠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從而營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
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小組。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小組的人數劃分為5-6人。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合理分配教學任務,同時,要盡量做到任務明確。比如:在設置《春》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問題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春天小草、河流、樹木、動物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春天有什么難忘的事情讓你記憶深刻?”“互相交流對春天的感受”這樣的問題和任務。在教師明確的指導下,學生從具體的事物出發,逐漸對春天有了細致的認識。與此同時,學生也能夠進一步感受春、回憶春,并將對春天的感悟和具體的人物、事件想聯系,從而拓展了“春天”的內涵,使“春天”更具有感情色彩。
四、教師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方式,很少得到教師的重視和使用。新課改教學要求中指出,教師的教學需要注重課本知識同具體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增強自身體驗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經驗,并培養自己將生活感受得以升華的能力。
具體來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通過言語講解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畫面,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方式,通過音樂或者畫面的帶動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在講解《春》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播放有關春天的視頻和圖片,將學生帶入一種生機勃勃的畫面氛圍之中。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章中的春天。學生帶著固有的情感和情緒走入文章世界中,并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更容易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從而進一步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這一層面上講,教師對該教學方式的應用,也能促進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實現。學生不僅能夠獲得知識水平的提高,也能激發感悟生活、熱愛生命的熱情。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有效性目標的實現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從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和小組合作教學技術等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提升。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將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