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寧艷
摘要:分析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及對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提出一些對策,認為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應建立相對穩定的精神文明建設制度及其載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現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關鍵詞:農村精神; 精神文明; 對策研究;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屬于農業生產大國,全國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生活在農村的。而上海市作為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其農村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乃至地方大力扶持農村發展,本課題以上海市遠郊金山區楓涇鎮五一村精神文明建設現狀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統計學等基本的理論根據,從實際調查入手,運用分析、訪談、問卷、歸類、總結等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深入調查楓涇鎮五一村精神文明建設現狀,通過調查數據總結出客觀的結論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近年,隨著農村社會整體的發展和扶持力度加大,楓涇鎮五一村經濟社會和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了質的改變。2000年以后,五一村利用籌資和出資等方式對村硬件設施進行了改善和修建,鄉村水泥路實現戶戶通、翻修危橋、新建農橋、配套農用設備、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新建村老年活動室、籃球場、健身點、醫務室、圖書室等村民文娛活動場地,此外,通過危房改造和動拆遷安置,村民住起了小洋房、經過新農村改造,村民宅前屋后綠蔭成林、干凈整潔。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領下,村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經過村史檔案翻閱、與村民的訪談問卷和基層走訪,發掘一些共性問題:農村社會物質繁榮發展未能帶動精神文明同步往前,許多問題漸漸露出水面,村民物質充裕,住得好、吃得好,但精神文化生活卻相對匱乏,大多數村民平時除了呆在家里做家務,就是出去打麻將、打牌或閑聊,沒有其他健康的文娛生活,農村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村民精神文明指數增長速度不成正比。
經過與村民訪談、基層走訪及檔案查看等方式,對五一村2000年以前與2000年以后文化軟硬件方面做了一個調查,并進行了對比,分析如下:
五一村2000年以前與2000年以后經濟、文化發展等對比
2000年后,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五一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村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從一些數據和信息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及其存在的一些變化。
從以上兩張圖可以得出結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五一村經濟形勢快速增長、物質水平不斷提高,村民人均年收入從90年代的幾百元升到現在的上萬元,在物質水平相對富足的情況下,村民對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改善,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看電視、打麻將、撲克牌、廣場舞、看演出、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據粗略統計,截止至2012年,五一村村民家庭里,98%都有彩色電視,有線數字電視覆蓋率100%,6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機。在鎮區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音像制品店、書報亭、健身場所和網吧等。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發展迅速。
從(圖2)中,可以看出傳統單一的文娛模式已被更加豐富多樣的模式取代,如圖,2000年以前,村民只有聽廣播、看電影、看戲、打麻將等文化娛樂活動,但2000年以后,則向多樣化發展,增加了看電視、參加文藝活動、晚鍛煉、廣場舞等等。
但從(圖2)中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問題(1):不良文娛消遣方式增長快速,或為賭博等不良風氣埋下隱患。雖2000年后文娛活動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但農村不良文娛活動方式依然存在,且呈上升發展勢態。如打麻將、撲克牌等,經過訪談形式詢問村民群眾,90年代以前打麻將、玩撲克牌的人群相對較少,主要以退休老人和無勞動能力的人群為主,但2000年以后,打麻將、玩撲克牌的人群增長快速,且參與人群已滲透到中青年,隨著村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打麻將已不再是簡單的消遣方式,有可能成為助長賭博等不良風氣的隱患。
問題(2):群眾體育鍛煉項目太少,農村人口結構失調,老年人業余生活被忽視。從(圖2)可看出,無論從2000年前和2000年后,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奇少,2000年以后雖增加了廣場舞和晚鍛煉等項目,但參加人數極少,其他項目基本是零。
分析其原因為三方面:一是村民健康意識不強,主動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甚少;二是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來的青壯年則因生活壓力等各方面原因不愿參加鍛煉;三是,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居多,適合老人鍛煉的項目甚少,老年人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生活相較于其他年齡的人群顯得相對貧乏,再加上農村無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且村民健康意識薄弱,造成農村體育鍛煉不被重視。
問題(3):農村閱讀人群極少,文明知識宣傳難入人心。無論從2000年以前還是2000年后,農村看報、看書、閱讀人群相對較少。通過個別訪談了解到,農村閱讀人群固定在退休干部和有文化的中青年,其余人群基本是零。從此現象可看出,閱讀與文化水平有密切關系,而有文化的人更愿意主動去獲取知識、學習新理念并改善一些農村不良陋習。而良好的農村風氣,則需健康的文明風氣帶動,在現今的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文明知識宣傳如何深入人心,這塊是軟肋。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現今的農村,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正在逐步消失、或扭曲、或蛻變,一些封建傳統思想和行為還有市場。由于文化生活的貧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一些鄉村賭博,燒香、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動仍有盛行。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比,農村文化的建設與村民的思想觀念相對滯后。這不僅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也制約著國家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新農村建設的實現。如果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村民,就不會有農村的和諧穩定。
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五一村在2000年后,更注重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在2000年初,建立了老媽媽表演隊,鼓勵動遷安置后成為待業人員的農村婦女,從家里走出來,從田間走上舞臺,為倡導“鄉村文明、和諧風氣”編排一些鄉土節目,唱唱改革開放后村民過上的好日子、唱唱經濟發展起來后農民增收的景象,起初節目只是在村里有重大活動時,表演給本村村民觀看。幾年下來,五一村老媽媽表演隊慢慢從村內向村外傳開,這種反映當地生產生活景象、鄉土氣息濃厚的表演唱受到興塔地區農民大眾的歡迎,村民能夠對熟悉的鄉村小調和親切的本地方言產生共鳴,更對節目里的唱詞感同身受,其文明宣傳效果出奇的好。
在初嘗甜頭后,五一村得到了一個經驗,抓住基層骨干隊伍,不僅可以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更可以在文明宣傳、和諧黨群、干群關系上起到促進作用,而且這種方法投入小、作用大。2007年以后,五一村又進一步整合資源,在配套配全硬件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對基層隊伍的整合、管理和扶持力度,先后改善并增建了老年活動室、籃球場、村民體育鍛煉健身點、農家書屋等等,有了硬件的基礎,2010年后五一村又先后建立了黨員巡邏隊、衛生志愿服務隊、文明宣傳隊等團隊,這些隊伍遍布在五一村各個角落,為村民無償提供各種服務,治安巡邏、矛盾調解、防汛抗臺、農齡統計、政策宣傳,文藝表演、衛生保潔、文明教育等等應有盡有,這種基層骨干深入群眾的方式為黨群、干群搭建了溝通交流的橋梁,起到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紐帶作用,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基層棘手的小問題沒有上報到村級層面就已經被基層骨干解決了,而這種基層自行調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處理效果得到村民的一致肯定。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議和對策
好的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幫助村民確立以和諧為目標的道德評判體系,豐富和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可以促使農村社會逐步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的風氣,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與和諧新農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體系。
五一村經過近20年的長期摸索、實踐,也總結了一些關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如何開展、實施的粗淺經驗,經過分析、梳理、總結,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體會:
一、注重挖掘、傳承農村地域性特色文化
上海郊區農村也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這些地方的文化有著很強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些元素可以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好的載體。五一村在“老媽媽表演隊”建立的初期,就是以編排村民都熟悉的、土鄉土氣的節目“四樣機”開始的,這些作品反映身邊好事、緊扣社會主義農村發展的好風氣、好觀念,再加上楊柳青小調,節目令人印象深刻,很受老百姓的喜歡。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如果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繼承,就能在農村范圍廣泛傳播,且深得民心。這不僅能極大豐富當地村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有效遏制粗俗文化、封建文化的侵入和蔓延。
二、針對人口結構現狀,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文娛活動
針對農村人口結構失調,老年人居多的現狀,五一村從2012年開始,擴大服務范圍,鼓勵村志愿者隊伍送戲、送演出、送服務、送關懷到老人集中的地方,組件村老媽媽表演隊送戲、送湯圓到興塔敬老院,老媽媽將自己親手包的湯圓和辛苦排練的節目送給老人,老人們邊看有本地方言的節目邊吃著熱騰騰的湯圓,這不僅是節目的互動,更是愛心的傳遞,也受到了敬老院老人的歡迎,許多老人熱淚盈眶,非常感動。在學雷鋒日當天深化志愿服務項目,組織骨干村民到老人經常活動的地方給老人免費理發、為老人送健康知識書籍、免費給老人量血壓、接受健康咨詢等,受到老人們的歡迎,效果很好。農村的文化項目也要輻射到老年人層面,村黨組織要引導老年人自娛自樂,開展文明健康、有益身心的文娛活動,使農村的老人們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三、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形式
面對農村社會新形勢新任務,惟有創新,才能打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從實際出發,突出地域特色,找準結合點。五一村經過實踐,分析、覺得創新文化要注重三要:一要,變“普通話”為“地方話”,把政策精神編成說唱、戲曲、民謠等地方形式,使上級文件精神變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聽得懂,容易記,增強政策文件宣傳的實效性。二要,變“念文件”為“演節目”,一改過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傳的內容編成戲曲、小品等文藝形式,寓教于樂,寓教于演,寓教于學,讓村民愿意來,坐得住,聽得進。三要,變“灌輸式”為“互動式”,把“一廂情愿”式的灌輸教育,變為“聽得進去、說得出來”,由一知半解轉變為不懂就問的“互動式”。從“我們講什么群眾聽什么”,變為“群眾關心什么我們就講什么”,使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與農村群眾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緊密結合起來,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以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四、對于基層文藝團隊給予硬件支持、軟件幫助
硬件設施是群眾活動開展的基礎,有了場地就有了陣地,有了陣地才能凝心聚力。五一村就為了老媽媽表演隊解決了排練場地,安排了一個50平方米的活動室,并配齊電線、電燈、風扇、桌椅板凳等,還為其購置了音響設備,在硬件上給予最大的支持,活動場地的固定和完善,讓她們有了活動的主陣地,保證了文化團隊開展活動的長期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五一村還將團支部與文藝團隊資源整合,讓年輕人在音樂技術上和電腦應用上給表演隊全力的支持,如為表演隊上網找歌曲、幫助剪輯節目音樂、幫忙打印創作的手稿等等,這些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表演隊參與者的積極性,對文藝活動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
結束語
文化活動的開展,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文體活動的開展,群眾能在一個輕松、活潑的氛圍里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合作,并達成共識,形成良性的集體價值觀,對農村社會生產、生活的和諧穩定意義重大。農村,有許多精典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它們是地域文化的精華,對于這些農村的民間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不能以創新為借口,拋棄當地藝術的瑰寶;同時,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學會交流合作,引進先進文化,一方面要有選擇性的引進,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另一方面,要學會融合,不能死搬硬套,要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文化下鄉僅是杯水車薪,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村民的需要。基層黨組織要學會在農村“播種文化”,讓基層的骨干團隊動起來,才能激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活力,真正讓社會主義文明新風氣吹向農村的各個角落。使農村社會形成一種“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的村風,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與和諧新農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體系。
[1]機關精神文明建設要虛事實做 注重實效[J]. 紫光閣. 1997(01)
[2]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務實[J]. 潘殿卿. 共產黨員(河北). 2000(04)
[3]我校召開2015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部署會[J]. 左一鳴,趙鵬.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