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
摘要:語文作為我國教育的基礎學科,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語文教學的改革也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語文在國家層面上愈發受到重視,作為教師應該及時關注教育新動態,跟緊時代變化,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小學階段是語文的奠基時期,而閱讀是語文實踐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前提下,本文探討了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水平;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是語文學習的奠基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性格形成和學習能力尚處于起步期,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導;學生大部分時間待在學校,學習任務完成一般依靠教師監督;學習內容相對比較單一,集中在統一的教材學習,且相對零散,并沒有形成較完備的體系。在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中,不少教師已經認識到小學生的教學方法需要改變,應該更靈活多樣,更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變化?!罢Z文”,顧名思義是語言和文學的集合,且文學的積累建立在語言的有效運用之上,在具體教學中又可以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由于是學習母語,學生對于聽和說的掌握并無難度,重難點放在讀和寫方面。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沒有“讀”又何來“寫”?為此,筆者在對經幾年我國語文實施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幾條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教學建議。
一、以課堂閱讀為核心,課外閱讀為拓展
(一)注意閱讀文本選擇的層次性
提高閱讀水平,首要的是要高效利用課堂文本,即著重教材內容。小學語文課文是專家精心挑選而成,特別是近年來的選文刪減體現了時代變遷,因此,精讀課文是及其必要的事情。當然,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時也要慎重選擇,精讀課文應長度適中,詞匯難度中等,學生可以流暢地閱讀,最好是貼近生活。對于課堂閱讀的文本,應遵循“經典、現實、基礎”的原則,即選擇好讀的名家名作、反映現今社會變化的敘述、能夠進行文化和傳統類熏陶的百科三類作品,重在打下比較扎實的閱讀基礎,力求讓學生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世界觀。除此之外,針對有興趣或者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不定期進行更高層次的經典作品的推薦和講解,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把閱讀書籍劃入家庭作業范圍。
(二)采用半開放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在課堂閱讀中,教師更多擔任的應是糾正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必須逐漸學會自己“走路”。閱讀過程如果只由學生個人完成,那么就會缺乏互動性,也很難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和積極程度。筆者認為,教師可在每次短時的課堂閱讀完成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小組人數不宜超過6人,以4人為最佳。其次,關于文本,教師一開始并不提出問題,只是讓學生自由發表感想。然后,小組中要指定一人對大家的想法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概括,且是各成員輪流擔任。最后,教師進行提問,學生回答。長久堅持此模式,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極大鍛煉,對于文本的理解能力也會相應提高,自然閱讀水平也會提高。小組學習模式不僅體現在課堂學習上,對于課后的閱讀,小組也可以定期進行討論,最后采取文字記錄的形式向老師進行匯報,記錄人同樣是輪流擔任。此模式是半開放性質,即小組組成并非封閉,一個小組可以和另一個小組進行合作和共同討論。如果效果良好,可以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增加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之間產生適當的競爭,并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將會形成較好的循環式閱讀氛圍。
(三)使用多媒體與文本交互式教學
在很多課堂閱讀或者課外推薦的文本背后,都有時代和作者兩方面的影子。不了解創作背景和創作者自身的經歷就難以感受文本所表達的真正意圖?,F代是一個信息發展的時代,教師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對作家和創作背景的全方位展示,包括圖片、音樂、視頻資料等等。對于小學生來說,接收圖像和聲音的信息要比接收文字容易得多,因此,播放一定的多媒體資料是有必要的。但是多媒體資料的播放要建立在文本閱讀完成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將文本中的故事或者人物和影視中的情節和形象進行對比,引發討論,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即聯想同類型或者同時代的作家或作品的異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二、建立教師和家長的對話機制
盡管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比重更大,但是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永遠是不可估量的。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和家長之間必須及時地交流和溝通。在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水平方面,老師先和家長進行溝通,說明家長在家中也同樣需要像老師一樣進行監督,這種監督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強制性行為,但是并不會占用家長太多時間。例如,家長能夠在周末抽出一到兩個小時,在輕松的狀態下和學生進行交談,從而引導學生談論自己本周閱讀的狀況,有無感想,感想的具體內容,從而檢查學生閱讀情況。這種對話機制的重點實際上并不在家長必須檢查學生的學習,學生也要被動地接受檢查,而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讓家長也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生會感受到家庭中的榜樣力量,營造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這有利于在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三、應試與素質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有兩個尺度可以進行評判,一是素質,指學生通過閱讀讓自己的性格得到完善,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便是如此,從性格到為人處世都有很大提升;二是應試,體現在考試之中,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充分利用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而極大程度地理解文本,最終流暢地完成考題。而這兩種尺度實際上是能夠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教師應該用美好的、永恒的經典來熏陶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不同情感和故事,同時也要“見縫插針”——在學生賞析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應試的訓練。例如,教師在講解A文章時,可以說“某某人物的特點能用哪些詞概括呢?”又或者是“A文章和B文章有什么異同呢?”盡管對于小學生這些問題確實難度不小,但是長此以往學生們會習慣這樣的教學策略,能夠在提出問題時順著這個思路進行思考。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要采取多樣化形式,更重要的是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讓閱讀成為一件有延續性的事情。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同時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教師、家長三方互動,本文對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問題提出了三個層次的建議,即針對此問題做出了三種解決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文中提到的思路,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堅持策略的延續性,避免閱讀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