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閆開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教育的改革也緊跟社會潮流的進步。最近幾年,大學對通用英語教學的重視度逐漸下降,一些大學生對大學通用英語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學英語教育的對象出現了兩極化。在不同的大學教學中對大學英語的教育改革計劃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是都把著重建設選修課這一事項提上了日程。本論文在需求理論的指導下,在將大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學科專業的需求等作出精確的需求分析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和鞏固大學英語選修課程的設置,這對對大學通用課程的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需求理論 大學英語 選修課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29-01
選修課主要是指在高等學校中學習某一項專業的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學習或修習的一些課程。因其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頗受一些大學和大學生的歡迎。它可以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選擇方式,有效擴展學生們的學習領域,培養大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質。大學英語選修課可以對大學英語起到良好的補充,可以更好地解決大學英語沒有涉及或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因此,把需求理論和需求分析作為基礎,把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作為主旨,完善和提高大學英語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學習,對提高選修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大意義。
一、完善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一)大學英語基礎教學面臨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對于大學通用英語教學的認同度越來越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學英語的教育對象呈現了兩極化現象:一方面,對高中英語學習重視程度的提高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英語水平處于穩步提升的狀態,對英語知識的接受能力較高,使得在大學期間很容易就能通過專業英語考試。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的招生政策不同,導致在招收的大學生中有一些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出現學生成績兩極化的現象。針對這種兩極化現象,一些大學開始著手進行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有些院校由于招收的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開始在英語課程上采取壓縮英語學分的方法,在現有的英語教程中開始加入商務英語、二外等選修課,如復旦大學的學生可以利用學習英語的機會學習德語、法語等其他語言。而另一些學校由于招收的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開始采取縮短英語教學周期的方法,用增強英語教學密度的方法來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大學英語的教學周期由傳統的兩學年、四學期縮短為一年半、三學期,第四學期鼓勵學生選擇英語選修課來進行再次學習和鞏固。[1]
(二)高校英語選修課的現狀
就目前大學英語選修課的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選課種類較少,不能較好地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較大,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枯燥;教材不能與社會新興潮流密切結合,教學內容無趣。就課程設置方面來說,學校的安排和規劃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對選修課的選擇也主要是根據學校對選修課的安排來定,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一些大學對選修課的課程設置缺少全局性、綜合性和前瞻性。
二、以需求分析為前提,完善課程設置
(一)需求理論的內涵及需求分析的意義
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設置的研究主要以需求理論為指導,以需求分析為前提。目前,較為成熟的觀點是Brindley提出來的,他認為需求主要分為客觀需求和主觀需求。學習者的“個人信息”主要是屬于客觀需求,而學習者的學習情感和學習認知主要是屬于主觀需求。目標需求又可細分為必學知識、欠缺知識和想學知識,學習需求則包括學習條件、學習者和學習動機等。在教學領域中,需求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需求分析的研究可以使得語言課程與不同國家、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達到匹配。因此,在需求理論和需求分析構建的需求理論框架下對提高英語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具有重大意義。[2]
(二)對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需求的具體分析
開設任何課程的目的都是要轉到需求上來,而對這些需求的考慮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主要為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所學專業本身的需求。課程具有社會性,課程的應用在社會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社會主要希望課程能夠滿足以下幾點:文化需求、經濟需求、政治思想需求。[3]
大學英語選修課從其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如果只重視社會需求而忽略學習者的需求,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既不能服務社會,也不能滿足學習者。在需求理論的指導下,要結合大學生的目的需求和學習需求,努力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適應國際化需要。
三、結語
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對大學英語的研究都沒有形成體系,整體的發展仍處于初始階段。如何更好地建立需求模型,以及如何更好地應用到大學英語選修課中都有待于以后的不斷探索、發掘。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7):609-616.
[2]隋艷,魏燦欣.淺議高職高專院校素質教育公共選修課程的改革[J].現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12):159.
[3]陳冰.國外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129.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