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佳曲
【摘 要】本文論述“形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詳述在文言文教學中因形求義、因音求義兩種“形訓”方法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形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83-02
目前,加強對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成為各個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過由于文言文艱澀難懂,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又十分有限,導致目前多數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常常使用逐字逐句翻譯的方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只能讓學生在當時學的時候記住,等課一上完,過一天學生又不記得該文言文的意思。再加上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課堂學習氛圍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學生較多。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師過分重視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反而忽視了對學生文言文基礎的訓練;第二,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只重視語法教學,而忽視了詞匯教學;第三,即便是教師注重詞匯教學,也僅僅只是注重詞匯的單義教學,在系統教學上有所忽視。而“形訓”作為我國傳統訓詁方法中的一種,是通過以形說義的方法對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十分有利于文言文教學。下面筆者將詳細分析“形訓”這一教學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形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的辦公、學生的課外作業等都可以在電腦上完成。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漢字的正確書寫方式產生了混淆。而有效地將“形訓”應用在文言文教學當中,能夠幫助學生區分文言文中的字體、字義,也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言文中詞語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同時有效地應用“形訓”有利于提高教師文言文教學的效率,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二、“形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文言文教學中使用因形求義的策略
因形求義是“形訓”教學法中重要的一部分。最早的漢字是通過繪形來將其想要表達的意思描繪出來的,因此漢字的結構與漢字的意思是息息相關的。在文言文中,有效地利用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文言文中一些詞語的意思,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記憶文言文中的實詞。
例如,課文《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有這樣一句話,“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不少學生在閱讀該句的時候,都認為句子中的“元”字是理解最主要的障礙和難點。但事實上,教師只需要運用因形求義的教學方法,便可以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筆者是這樣使用因形求義的方法對“元”字進行分析的。“元”是由“二”和“兒”兩個字組成的,首先“兒”所指的是人,而“二”字在人的頂部,從中就可以理解“元”指的是人的頭部,也就是元首的意思。
又例如,在課文《晏子春秋》中,有一句為“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死胔相望”。這句話中的“餒”字,在現代漢語當中常被解釋為氣餒。但是在文言文中,“餒”字并不是氣餒的意思。教師根據因形求義的方法可以這樣進行講解,首先“餒”是由“食”和“妥”組成的,“食”為偏旁,因此可知其與食物是相關聯的。再將其與上下文進行結合,由此可知,在這句話中“餒”字的意思為“饑餓”。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因形求義這一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中艱澀難懂的詞語。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使用以音求義的策略
在“形訓”當中,音韻學一直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語言學來說,“以音求義”本來就是其本質。可見,聲音是學習文言文非常關鍵的一把鑰匙。教師將以音求義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在文言文教學當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分析文言文中一些較為難懂的字詞的意思。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在眾多的文言文中,有不少聯綿詞常常被學生認為是有意義的詞,以至于學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時常常出現錯誤。
例如,課文《莊子·秋水》中有一句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看到“望洋”一詞,不僅僅是教師,很多學生都會想到“望洋興嘆”一詞。“望洋興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者是缺乏條件,感到無可奈何。如果教師在教《莊子·秋水》時,將其中的“望洋”一詞與“望洋興嘆”一詞理解為一樣的意思,那么這句話的原意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事實上,望洋屬于一個疊韻聯綿詞,有多種寫法,如“望陽”“茫洋”等。在文中所代表的是仰視的意思。而這一意思主要是根據“望”和“洋”兩個字組在一起的讀音所體現出來的。(下轉第93頁)(上接第83頁)可見,有效地使用以音求義這一教學策略,能避免學生對該詞的誤解。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文言文時,如果只是單純依照課本當中所給出來的注釋或者類似的參考資料進行授課,是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語文作為一個擴展性非常強的學科,其所牽涉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就文言文教學而言,現在語文課文當中文言文的注釋大多比較簡單,如果僅僅用書本中的注釋進行教學,往往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而有效地利用“形訓”法,能夠幫助學生打好文言文的基礎,掌握文言文中形近詞匯的意思。此外,語文教師有效地利用“形訓”法,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這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徐 雯.淺談誦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13(3)
[2]趙改霞.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6(33)
[3]鄭立明.淺談“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15(2)
[4]張琳琳.淺談“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速讀旬刊,2016(5)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