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深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法律教學依然存在教學效率與質量都偏低的問題,提出運用案例教學法提升教學靈活性及教學效率的觀點,并從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當中的應用內涵、應用問題、改進措施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職 法律教學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92-02
法律,是維護我國穩定發展的規則,也是國家給予公民的最基礎保障,所以法律教學始終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一項教學。根據我國教學領域的大體定義來說,法律教學是一門嚴謹性高、信息量大且十分復雜的知識。但當前我國對于法律教學的關注,多數在本科院校,職業學校缺乏對相關教育的重視,所以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學并未得到有效的完善。案例教學法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是中職法律教學有利的教學手段,筆者在此淺述自己的認識和嘗試,以就教于方家。
一、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當中的應用內涵
我國發展歷史漫長、文化博大精深、人口眾多,因此國內的法律體系結構復雜且學習難度大。法律體系當中,最大的兩個分支,可以概括為基本法律與普通法律。而對其進行細分,主要可分為法律、憲法、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單行條例以及自治條例。這些分支各自有著不同的管轄范圍與相應條文,在法律體系當中的比重與地位也各自不同,由此可見法律相關內容的復雜程度。特別是在教學過程當中,法律的復雜性與難度會更加明確地體現出來,這也是我國各類院校法律科目教學的教學難點所在。內容多、難度高、用詞深奧,這樣的特點足以讓對法律最為憧憬的學生短時間內失去學習熱情。也正是這樣,案例教學的理念才開始在法律教學中越來越廣泛地傳播。由于法律體系中的相關內容用詞是與生活中日常用詞有很大區別的,涉及許多專業詞匯以及專業概念,而且許多詞匯雖然簡單幾個字,能夠理解大概,卻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在法律教學過程當中,必然會涉及對這些概念與詞匯的講解。但對于中職階段不具備法律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如果只依靠講解,是很難使其理解的。這時案例教學的作用便充分體現出來。教師利用案例教學,能夠將法律教學中的條文內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此外,在對各類法規條文的應用進行講解時,結合案例,也能夠讓學生對法規條文及相關詞匯的應用有更明確的判斷。可見,法律教學當中案例教學的重要作用。
二、當前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案例應用不準確,偏離講解內容
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每項條文,都是在應對相應違法行為時使用的,所以在課堂上列舉案例時,教師也要先思考當前所用的案例是否符合相關法規的內容。比如教師在選取某一次特定游行案例時,一定要先去了解這一次游行是否已經向當地政府部門報備申請,如果已經申請,則不可作為違法案例來講解。如果教師在選取案例時不注重這些細節,不選取最為合適的案例,學生也就無法準確理解。
(二)案例應用單一化,不利于學生判斷
我國法律體系當中,每一項法條的應用都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有時甚至兩個事件看起來是性質大體相同的,但根據當時細節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同樣是殺人事件、同樣是致死行為,根據當事人是否身患精神疾病這一細節,就可能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有些情況下,甚至法條中的幾個文字,都可能作為最終判斷的依據。如果教師不謹慎判斷,則會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發生在學生身邊和實際生活中的案件,比如鄰里糾紛惡化升級、違反交通導致車禍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等案例。這些案例都具有普遍性以及代表性,可以充分體現法律教學內容。
(三)案例與當前實際聯系不緊密,導致與時代脫節
我國自建國以來,法規是不斷在發展過程當中進行整改與完善的,不同時期的事件,根據法規的轉變,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判定,所以案例講解只有針對當前,至少要符合當前的法律條文,才能夠作為有效案例來講解,否則很難讓學生依據案例中的處理方式來理解當前法規。比如,教師可以使用“東方兄弟”青少年團伙犯罪搶劫的案例,這個案例中的學生因不良習慣逐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案例比較接近學生實際,能吸引學生認真地聽講,從而認真地對待相應的學習過程。
三、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應用的改進措施
(一)準確應用案例,確保案例符合法規內容
案例講解必然是有優勢的,但也要在案例運用準確的前提下,才能夠與法規聯系起來,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所以在講解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案例應用的精準性,確保學生對于法規的準確理解。簡單就游行示威行為的相關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的應用來分析,其中第二章的第七條明確規定:舉行集會、游行、示威,必須依照本法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并獲得許可。所以教師在選取案例時,也應當注重這一點,事先確認案例中的游行行為是否已經通過申請的合法游行,并選取經過相關部門報備的示威案例來講解,確保案例的準確性,如果沒有事先確認這一點便將某一次案例作為正確案例來講解,則會影響學生的認知。再比如,為了分析當前青少年多發和易發的犯罪和違法行為,教師可以使用“藍極速網吧”放火案的案件,兩個初中生因為和網管發生了沖突和糾紛,所以起了報復心理,他們的縱火導致了二十五人死亡,并且造成多人受傷,產生的后果十分嚴重。這樣的案例講解,學生可以產生共鳴,能夠達到預期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相似案例對比,提升學生判定能力
法規條文看似固定化,但其中隱含許多細節,任何一個細節,甚至幾個文字,都可能使最終的判定結果產生變化。這些細節上的區別,只利用一個案例自然是無法體現出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擺脫單一案例講解的方式,針對每項法條都提出更多細節上有一定區別的案例進行講解與細節對比,才能讓學生有更深入且精準的理解。反之則會讓學生在面對許多情況時無法準確判斷。例如針對殺人罪進行講解時,案例選擇便應當有更多選擇,更加全面,才能讓學生了解更深。殺人行為最終是否應當判處為故意殺人,與當時的情況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當事人是否屬于自衛、是否存在精神病患,這些都能夠成為轉變案件審訊形勢甚至影響最終判定結果的因素。即便是自衛殺人,根據當時是否存在致使對方失去侵害能力后再次施害的行為,都可能最終得出不一樣的判決結果。所以教師只有多用案例,進行對比,才能讓學生對法規的理解更深刻、更精準。
(三)確保案例時代性,保證符合當前法規
每個時代的法律體系與條文,都有一定的區別,我國建國為止發展至今,法規也在不斷完善。所以教師要確保案件能夠與法規聯系在一起,首先應當注重選擇近期發生的案件。這樣才能確保案件與法規相符。反之則無法起到案例應有的說明作用,這樣對學生的思考與理解是十分不利的。我國自建國以來,針對憲法,在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以及 2004 年,共四次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修改的內容涉及國家機構、公民基本權利、國歌以及總綱等共計三十一條,所以能夠看出不同時段的法規是有一定區別的。也許在 1993 年發生的部分案件,已經無法為當前的法規教學提供參照。教師需要更謹慎地選擇,對案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案例的處理是根據當時的法規條文,還是當前的法規條文。但最為有效的方式是選擇近期發生的案件,這樣不但無須考慮法條的改革,而且由于是近期發生的事件,能夠確保學生對于案件有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案例是適用性更高的。
總而言之,法律法規,是維持我國穩定發展的核心,也是國內公民、企業、政府維護自身權益的依據。而法律相關人才,則是法律的實施者與每個公民、每個企業的權益維護者。而中職學校是向社會輸出法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由此可見中職法律教學的重要意義。案例教學法能夠進一步簡化法律法規的教學過程,教師學會應用并做到靈活運用、規范應用,會提升法律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讓學生的法律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為社會培養出更專業的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
[2]王蘭歡.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8)
[3]苗禮梅.探析中職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2(2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