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柔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的形勢下倡導學生學會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研究性學習模式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點,而初中數學集知識點多、難點大、考點多等特點,研究性學習變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索式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學習。因此,將對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模式;教學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和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生活成學習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但懂得如何運用知識,還能熟練地將以往學過的知識進行聯系和轉換,甚至學生為了解決問題,會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研究性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主動學習,還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其探究性強的特點也讓學生慢慢培養了科學素養,研究性學習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都會比一般學生強,這為21世紀科技時代科學人才的輸送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數學課堂現狀以及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唯一的標準就是學生的參與度。”時下的初中數學課堂集中表現為以下特點:(1)學生參與度低。課堂往往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其實數學課堂不像其他的課堂,數學比較要求思維的開拓,而思維的開拓則需要學生的活躍度。學生活躍不起來,與老師的課堂交流不夠多,是很難達到高質量課堂的。(2)重知識,輕能力。課堂上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是必須的,但教師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由此可見,能力比獲取知識更重要,因為有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那么學生無論在課中還是課外,都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獨立獲取知識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而不僅僅再局限于老師的知識傳授。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數學教學是需要生命力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正好賦予了數學課堂教學這一生命力,探索是未知的、無止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主動探索這一特點正好彌補了數學教學缺乏生命力的不足。
三、研究性學習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1.師生互動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數學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如何實現數學研究性學習這一模式,要求老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研究性學習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主,雖然強調的是學生自主,但并不是不與老師交流溝通,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中起著引導的作用,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樹立“研究”意識,強調學習不僅僅是記住知識,答對問題,而是要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探析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難以解決的問題則可以跟老師討論,老師起指導作用,往往很多時候都是師生共同進步。
2.設問引導探究
陶行知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課堂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由問題出發,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深處,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創造性地、高效地解決問題,最終引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發現新的問題。
3.研究性學習四階段
數學研究性學習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尋找疑問、設置疑問、探析疑問、反思疑問。尋找疑問要求學生課前預習,發現問題,時刻提醒自己,激發探究性心理;設置疑問是學生發現問題時,創設情境揭示問題,用疑惑來誘發創新;探析疑問是最為關鍵的也是研究性學習最為主要的階段,學生要在探究問題時多利用發散性思維提出問題,多給自己設置為什么,因為答案的真相來源于為什么;反思疑問有助于學生發現自身在研究中的不足,也是對自己研究成果的檢驗,反思在創新中非常重要,只有不斷反思,才能發現更多問題,才能完善問題解決的方案。例如,“統計”的學習,學生可以自行設立問題,如某市的河流污染情況,研究性問題一旦提出,學生即可自行以小組的形式去調查、取樣,統計數據。在統計數據完成后,學生繼續對問題進行更深的研究,提出發散性的問題,如是什么導致河流的污染。通過不斷的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再提出,循環往復,利用統計的知識也能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數學課堂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不但能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習慣,熏陶研究熱情和提高創造力,還能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滿足學生課外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學習,還能了解學科外的更多知識。
參考文獻:
[1]林群,余橋.“研究性學習”概念的演變及重構[J].教學與管理,2016.
[2]葛徐之.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自主探究能力[J].語文天地,2017.
[3]易姍咪.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