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多虎
摘 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了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共同合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更新理念、探索教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仍存在一些問題,就這些問題提出了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問題與對策
當下,小學數學課堂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使用這一模式,出發點是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些違背教師初衷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學習目標不明確,討論流于形式化
小組合作學習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目前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重形式、輕實質的現象。教師對學生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常會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學生真正參與的少,說話聊天、湊熱鬧的多。學生稀里糊涂地上完一節課,課堂質量不高,學生也沒學到多少知識。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安排不合理
教師給小組安排相同的學習討論內容,由于不同組成員的成績和能力有較大的差異,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消化不了”的結果,進而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課堂效率。此外,雖然新課改提倡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不是每個問題都要拿到小組里進行討論。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進行有效的把握,而濫用小組合作學習,從而浪費了教學資源。如果讓學生討論太難的問題,則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對于太簡單的題目,雖然調動了課堂氣氛,但會讓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產生麻木和消極的心理。
(三)分組不合理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往往根據學生位置的遠近就近分配進行分組,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分組,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個性差異、學習能力與成績等,這樣分組的結果就是要么組與組之間沒有實質性的差別,要么組與組之間差距太大。由于分組不合理,有的組成員整體水平不僅低于其他組,而且組內的成員不善于交流,小組合作意識差,再加上教師對該小組沒有給予必要的指導,勢必會影響該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二、提高課堂合作學習的對策
(一)分組要合理
小組分工和合作,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配。首先,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最佳。其次,先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可以采用自由組合和教師合理搭配相結合的辦法分配。分組一定要合理,成員之間還要有明確的分工,承擔一定的責任。每個小組可以選出一名學習成績好、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再對其他成員安排相應的任務,以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再次,在具體的課堂討論中,每次小組討論后,派出一名代表發言陳述小組的觀點。最后,可以對小組成員角色進行定期互換,使每個成員從不同方面得到鍛煉、提高。
(二)明確合作學習目標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安排合作學習時,要充分考慮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際需要,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展開合作討論。其次,為了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教師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三)合理安排課堂合作學習內容
合作學習討論的內容教師一定要設計好,既不能太難,學生無從下手,浪費了時間;也不能太容易,否則討論學習沒有意義。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小組討論的具有挑戰性的題目,這樣既可以調動大家討論探究的欲望參與集體討論,又不會打擊學生的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做適當的引導,使問題越來越清晰,最終使學生找出答案。筆者認為,適合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內容有以下幾種:
1.開放型數學問題
開放型數學問題由于沒有固定答案,需要對幾種情況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思維發散型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進行思想的碰撞,產生交流的火花,還能學習吸收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容易達到很好的討論效果。
2.探究數學規律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大膽猜想、合作、驗證,集思廣益,最終推導出多邊形面積的公式的計算方式為先把多邊形分解成三角形、正方形等規則圖形,再套用公式,計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最后將所有圖形面積進行求和,即可算出多邊形圖形的面積。并讓學生一一舉例驗證。
以上便是筆者對當下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問題和應對策略的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對它們一一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李星云.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評論,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