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英
摘 要:面對新課程改革,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模式,并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不斷優化,形成適應新課標體現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語文教學模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恰似師生共同演奏交響曲,既要師生單獨演奏的“平行”,也要共同合作的“相交”。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平行;相交
在平面幾何中,我們常常會討論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平行、相交。由此想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需要用“平行”的教學模式來教授學生,也需要用“相交”的教學模式來教育學生。“平行”的教學模式,即是在同一層面上,學生與教師的想法、體驗平行發展,也就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不給他們一種思路、一種套路,一種絕路,允許他們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有自己感同身受的體驗。“相交”的教學模式,即是師生進行交流與溝通。“人之相交,貴在交心。”教師通過真誠的態度,發自肺腑的語言與學生傾心交談,學生必定能夠感受到教師善良的愿望以及充滿關愛的情感,繼而受到啟迪、昭示和催化。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運用“平行、相交”的教學模式來實施小學語文教學。
一、“平行”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循循善誘
兩條直線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內共同延伸。“平行”的教學模式,就是“平行”學生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主體體驗。學生的體驗是最真的,要注重發展他們的個性,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也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得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一)殊途同歸
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殊途同歸。例如,在一次關于清明節的習作中,一位學生敘述全家人上山掃墓祭祖,自己在途中看到了很多美不勝收的景色,幾個孩童聚在一起玩鬧很開心。我們知道,清明節是要對逝去的先輩進行緬懷,心情應該是沉重、悲傷的。然而,學生的體驗也是真的。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清明節比往常熱鬧,家人親戚都在一起,就連掃墓祭祖對他們來說也是新奇的。所以他們感受到的是快樂,并不是說孩子沒有感情,而是應該考慮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他們所感受的與大人不同,或者說他們還沒有大人那樣的感受。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引導。允許他們有這樣的主體體驗,然后再引導他對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感受,而不是全盤否定他的“奇思妙想”,直接告訴他這樣寫是不行的。這樣,孩子的個性才能得到發展,才會更愿意把他們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我們也才能感受到他們的“真”。 “平行”式教學理念才能得以體現。
(二)探奧索隱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感悟和探奧索隱。 例如,教學《春夜喜雨》這首古詩,教師運用“平行”教學原理引導學生探究:律詩的藝術形式、詩歌語言藝術及優美意境、創新情境及拓展運用等方面的內容。體會一代詩圣杜甫的詩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意味深長、語言千錘百煉的藝術風格。《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寫景詠物詩,實際上卻平中見奇、以小見大,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躍然紙上、力透紙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的“潛”字能否改為“灑”或“落”?“潤”和“細”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表達效果?杜甫的《春夜觀雨》只是他百感交集心理歷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與之密不可分的如“祈雨”“贊雨”的情境,也是引導學生探索的內容;此外,同是寫春雨古詩的情境、思想、藝術手法又是如何表現的,也可以讓學生去探討,催生探索欲望,促進學生養成自主賞析詩歌的能力,進而不斷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相交”的教學模式——投其所好,把握機會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走近他們,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這就好比是兩條直線相交。要投其所好,找出與他們的交點。這就是“相交”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師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相交”式語文課堂教學為學生輸送提升思維培養能力的維生素,充分徜徉于語文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之中。
(一)借題發揮
語文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暴露學生的創新思維,更應該展示教師的借題發揮,同步訓練拓展到自主閱讀,達成信息反饋。例如,教學《將心比心》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升華情感:文中的阿姨與母親的行為,讓我們想起了一句什么名言?學生回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師追問: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你們肯定也有過這種將心比心的舉動的,動腦筋想一想,誰來說一說?還可以采用移情體會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要是你是那位阿姨會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針的母親,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對那位護士進行責怪,甚至辱罵,將會產生什么后果?在相互交流中,再反復閱讀文中的人物對話,以加深理解。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物語言的本身。如語言中“人稱”的指代要明白,層次要分清,交代要清楚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提供一些情景進行遷移訓練。如公共汽車上一位紅領巾讓座,一位老人在種樹,讓學生展開想象,模仿課文的語言描寫,寫幾句人物的個性對話。
(二)星月交輝
根據課文和相應的閱讀材料,教學可以成為師生星月交輝的互動課堂。學生可以成為教師,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在互動模式中,充分利用課文和拓展材料,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精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草原》一課,在引領學生感受草原的“風光美”時,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讓你感受到草原景色的美麗?憑借出示多媒體草原視頻,讓學生能夠親眼看到草原的廣闊與草原各種景物,使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彌補了學生閱歷上的不足,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練習延伸環節,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想象,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學生集體反饋交流后再動筆實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寫詩,可以寫一段話來贊美草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一舉多得。
小學語文教學就好比是師生在共同演奏交響曲,既要師生單獨演奏的“平行”,也要共同合作的“相交”。“平行”與“相交”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人,讓教師成為學生心靈的引路人。讓我們帶著激情在漫長的教學路上,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師生共同打造新型和諧的語文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崔巒,張在軍.小學語文課本單元平行閱讀[M].長春出版社,2013.
[2]李東升.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