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彤彤
摘 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歸根結底就是要提高教學的效率,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問題設計;思維發展;科學有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科學的提問無疑就是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措施”。
一、尊重學情,正確發問
問題設計的相關理論指出,要針對學生能力起點進行問題設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課前預設的問題是: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分類方法?課堂上當這一問題提出后,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靜,接下來零零星星的有幾個同學舉手,說“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是所答非所問,于是,我意識到了 “方法”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太難了,知識尚且沒有學會,怎么能要求學生總結出“分類方法”呢?于是,我馬上修正了我的問題:“你能按照角的大小將這些三角形分類嗎?”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了,舉手的人數也多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了邊的特點,得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概念。最后,再引導學生回顧分類的“方法”,學生便能輕松作答了。調整后這樣的問題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使教學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因為學生課前進行了自主預習,就拔高對學生的要求,而忽視了學生實際能力的起點。
二、表述完整,明確發問
小學生處在成長的啟蒙期,其思維模式還處在一個形成階段,往往會表現出很強的發散性。很多開放的課堂,都喜歡設計這樣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的回答便開始五花八門,甚至很多和數學無關的內容都會被學生所發現,而教師還要大費周章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正軌,所以,在提出此類開放性的問題之前,加上必要的限制條件至關重要。比如,我在教學“圖形中的規律”一課時,當我把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的根數對應地板書出來之后,便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此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發言者爭先恐后,有的說左面一列數字依次多1,有的說右面一列數字依次多2,雖然他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畢竟離本課探究的變化規律還有一點距離,因此,我順勢引導“隨著三角形個數的增多,對于小棒的根數你有什么發現?”補充之后的問題讓學生找到了思維的方向,他們紛紛答出“每增加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這樣的回答才說明他們找到了最本質的規律。因此,教師對于課堂問題的表述應該力求完整,在開放的前提下還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性,避免輻射面太大,而需耗費太多時間加以收攏。
三、有效整合,精確發問
課堂學習是一個思維活動,而不是被動接受和程序操練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任何一節課的問題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能力基礎,設計出具有針對性、思考性的問題,啟發、組織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對新知識和思維方法的意義建構。
在教學“小數點搬家”一課時,我便嘗試將問題整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設計了具有針對性、思考性的問題。在出示情境之前,便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思考:(1)小數點分別向哪邊搬家了?(2)小數點每一次搬家后小數的大小是怎么變化的?學生在這兩個問題的引領下,在小組內交流熱情極高。之后的全班匯報也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問題進行,在老師的幫助提示下,他們能將整個的變化規律按照一定的順序,條理清楚地說出來,這都要歸功于有效整合的兩個問題。有了這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的匯報便不需要老師瑣碎的追問,諸如“小數點向哪移動?移動了幾位?小數擴大了幾倍?縮小到了幾分之一?”因此大大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思維從問題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科學地提出問題,是師生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思維發展的有效措施。反之,模糊、指向不明的提問就會阻礙師生間的正常溝通,影響教學效率。有位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作答。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科學合理地調整提問策略,務必使問題正確、準確、明確、精確,以讓課堂提問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成為學生學習知識、開啟思維的最有效的指揮棒。
參考文獻:
[1]徐佳麗.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設計思想[J].教學研究,2012(3).
[2]拉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學科教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