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經濟異軍突起,以勢不可擋之勢開始席卷全球。網絡食品交易作為新興的食品交易方式出現于大眾的視野里,因其自身具有的快捷、便利、種類多樣等優點,愈來愈為大眾所認可接受,尤其在網絡外賣領域,對于生活節奏飛快的都市民眾,訂購外賣食品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然而,區別于普通食品,網絡食品過于隱蔽、立法規定不詳以及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導致網絡外賣食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本文將重點圍繞網絡外賣食品關于立法責任的現存問題以及完善建議展開論述,力求更好地對網絡外賣訂餐食品進行監管,保證食品安全。
關鍵詞 網絡外賣 食品安全 交易平臺 責任承擔 監管
作者簡介:高瑞研,江南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27
在網絡技術和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購物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增長點。以網絡外賣訂餐為代表的網絡食品交易模式已經迅速“走紅”,這種食品交易模式滿足了快節奏的生活需求,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第三方網絡訂餐平臺也抓住市場情形,迅速占據了食品交易市場。然而,網絡食品自身存在的隱蔽性、跨地域性、虛擬性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于大眾的視野中。網絡食品監管刻不容緩。
一、網絡外賣食品的經營模式
有兩種經營模式存在于網絡食品市場中。
(一)垂直式購物網站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食品企業自己開設網站,把自己制造的食品放到網絡上銷售。企業既是制造者又是銷售者。在這種模式中,網絡交易平臺并未起到什么實質作用,通常全部責任都由銷售者自行承擔。這種模式下的網絡食品交易模式為B2B和B2C。B2B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交易。B2C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易 。垂直式購物網站模式一般是規模比較大、實力較雄厚的企業,網絡外賣訂餐通常都是個人商家,所以大多數不會采取這種模式。
(二)平臺式購物網站模式
平臺式購物網站模式是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構造網絡交易平臺,然后由網絡食品經營者提出申請并經平臺審查,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后進入該網絡交易服務平臺進行食品買賣 。相對比垂直式購物網站模式,平臺式這種模式更適合規模較小的商家,而網絡外賣訂餐基本都是通過這種模式進行食品交易的。這種情形下的網絡交易平臺,因此,平臺式購物網站主體較多,質量水平高低不一,監管難度相對較大。
二、網絡外賣訂餐食品市場現存的法律問題
(一)先驗義務立法規定不完善
我國侵權責任法和食品安全法都遵循過錯責任原則,《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教徒服務提供者未進行實名登記和許可證審查等先驗義務的,須承擔連帶責任。
實名登記和審查義務分為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在網絡訂餐平臺中,實名登記是網絡交易平臺的先驗義務 。《食品安全法》中的實名登記和許可證審查義務屬于形式上的審查,即網絡交易平臺只需要確認其姓名和許可證是否真實。但是形式上的審查并不能保證有些經營者利用例如借用或者購買許可證等方式通過審查,因此也就沒有有效起到監管的作用。但是如果需要進行實質審查,則會造成網絡交易平臺因過失而承擔連帶責任,也就過度加重了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責任。《食品安全法》對于責任承擔方面規定的十分嚴格,這就導致其在適用條件下處于兩難的處境。在目前形式審查的背景下,未來規定進行實質審查的難度很大 。也就意味著網絡訂餐交易的審查程度只能停留在形式審查上,這樣也就未能達到監管的目的。
(二)通知與刪除義務與責任相沖突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二款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訂餐平臺未履行“通知-刪除”義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依據在于幫助型侵權 ,即網絡服務提供者若知道網絡侵權人在進行侵權行為時,仍不采取相應措施,將構成不作為的幫助行為 。由于食品性質的特殊性,食品安全直接關乎人的身體健康,故意侵權將構成刑事犯罪,所以網絡訂餐交易平臺一般不會直接故意侵權。如果網絡訂餐平臺對于網絡外賣食品經營者的侵權行為存在放任心理,那么就構成了間接故意;如果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對侵權結果持有不希望發生的心態,發生是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那么便是過失。然而無論是基于間接故意還是過失,其造成的最終侵權結果都必定會給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聲譽帶來嚴重影響,使其喪失客流量和市場份額,造成巨大損失。因此,網絡訂餐平臺不會希望在他的平臺中交易發生侵權結果。而如果幫助人是存在過失的,在這個情況下作為共同侵權承擔連帶責任,法理依據又顯得不夠充分 。
(三)消費者求償難
法理規定的連帶責任僅在理論上方便了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得以尋求賠償,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并沒有真正解決消費者求償難的問題。尤其是當損害發生后,受損害人無法根據平臺提供的相關信息找到商家的情況下,這時候需要網絡訂餐交易平臺承擔全部的連帶責任,這又顯得不符合現實情況,這會給消費者的求償道路增添許多阻礙。
在實務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經營者提供給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餐廳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是真實的,但平臺無法避免商家私自更換聯系方式或者住址等情況,等到侵權行為發生后,消費者無法找到相對應的經營者來進行索賠求償,對于這種情況,若讓網絡訂餐平臺隨時檢查經營餐廳是否真實或有更改顯然不現實,并且即使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可以做到這一點,其也只承擔形式審查的義務;但如果侵權餐廳不賠償,消費者便無法獲得賠償。《食品安全法》雖然規定了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在發生上述情況時應承擔連帶責任,但規定的不詳細,這也就給消費者的求償造成很大困難。
(四)網絡食品市場準入門檻低
根據某些網絡食品經營者的調查顯示,網絡訂餐平臺中經營者有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流通證明或服務證明的只占大約五成,大部分經營者都屬于無證經營。根據我國《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的規定,法人、經濟組織以及個體戶需要將其登記的營業執照以電子鏈接的形式上傳到網頁上,但是對于自然人是否需要登記注冊沒有詳細規定。除此之外,我國法律規定了對經營性網站要求進行工商登記,而對在網絡平臺內食品網絡交易的主體的登記規定不詳,這給了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機,使得他們的行為缺少法律的約束,從而實施對消費者的侵權行為卻無法得到法律的嚴懲。網絡食品市場準入門檻低,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食品質量得不到保障,致使網絡食品經營陷入混亂。
三、對于完善我國網絡食品的法律建議
(一)將網絡食品明確納入監管范圍
我國法律沒有針對網絡食品的管理作出明確規定,目前執法部門對網絡食品的監管往往是對《食品安全法》進行擴大解釋,這使得對網絡食品的監管無法可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因此,我國法律應明確將網絡食品納入監管范圍,規范網絡食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作出明確規定,對網絡食品進行嚴格把關,落實監管責任,加大監管力度。
(二)重構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責任制度
如何權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行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法律制定的難點。我國法律一直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立法的出發點,然而,法律在保護消費者的同時,也應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障網絡食品行業的發展。我國法律對于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責任制度存在實施的困難以及與法理之間的沖突,因此,在責任承擔方面,為了協調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網絡訂餐交易平臺的之間的利益關系,與連帶責任相比,更為合理的選擇是規定網絡訂餐平臺承擔補充責任。如前文所述,若消費者無法通過網絡訂餐交易平臺尋找到網絡外賣食品經營者的相關信息,而這種情況的發生過錯方在經營者,平臺只是無法避免或者過失,那么應該讓網絡訂餐平臺承擔補充責任。而網絡訂餐平臺故意登記網絡食品經營者的虛假信息、故意不履行許可審查等義務、明知經營者給消費者的權益造成損害后仍不采取相關措施的,需承擔連帶責任。
(三)提高網絡外賣訂餐的市場準入門檻
當前網絡外賣訂餐市場的準入門檻低,一些無證經營、食品安全衛生不合格的經營者也能夠參加到網絡食品交易的市場中來。基于此現狀,提高網絡外賣訂餐的市場準入門檻,規范網絡食品交易市場,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要明確生產、經營網絡食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食品經營許可證,獲得相應的營業執照,并需要在網絡上公布將其證件的電子版,使消費者能夠隨時進行查看并監督,以在源頭保障網絡食品的衛生和安全;二是要明確規定網絡食品經營者的食品生產、加工條件,外包裝等也需符合相關規定;三是從事網絡食品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有健康資格證,網絡食品經營者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并標注于網頁上 。
四、結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無論何時何地,食品安全都必須成為我們法律要保障的一個重點。因此,加大對網絡食品安全的監管,保障網絡食品的安全與衛生,有利于對消費者身體健康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的保障。法律應始終貫穿一個理念,那就是給予網絡食品市場更多發展的空間,而不是遏制。構建合理的網絡食品監管體系,保障網絡食品交易的正常運行,保護公眾的身體健康以及維權途徑,是新時期法律和政府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注釋:
代大鵬.經濟法視野下的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研究.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4.
信春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353.
龍松熊.網絡訂餐平臺民事責任制度的困境、反思與重構.研究生法學.2016.
吳漢東.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中國法學.2011(2).41.
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5.348.
參考文獻:
[1]張旭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責任——基于新《食品安全法》三次審議的比較.理論縱橫.2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