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偉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4)
摘 要: 職業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不同行業的具體體現,是大學生未來從事職業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是促進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職業素養,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提高大學生職場競爭力,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策略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師生道德素養。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高校提出的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培育崇高職業精神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什么是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就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精神的實踐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一是崇高的職業理想。二是勤奮的職業態度。三是謹慎的職業紀律。四是精湛的職業技能。
二、大學生職業精神缺乏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然而,某些大學生把大學當做人生的天堂,逃課、泡網吧成了某些大學生的生活主旋律,作業抄襲、論文數據不實在大學生群體中時有發生。1.眼高手低。如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眾化,某些大學生還自詡“天之驕子”,對工作薪酬、工作環境、工作內容有不切實際的要求,不能擺正就業觀念,不能認清就業現狀。2.急功近利。目前,某些大學生錯誤地看待職業理想,對崗位、薪酬、升遷等諸多涉及個人利益的細節有著不符合現實的要求,疏忽職業精神中本質的需求。一些大學畢業生頻繁跳槽,不安于現狀,這也是缺乏職業精神的重要表現。3.履歷摻假。當今各高校積極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檔案,但是其應用不盡如人意,假證現象屢禁不止,使得某些畢業生的履歷“水分”較大。4.頻繁毀約。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不能慎重做出選擇,導致一再出現毀約現象,不僅影響個人的形象,還對學校的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培養職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和塑造,提高大學生群體的職業素養,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發展,更關乎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前進方向。
(一)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3]。培養大學生敬業、誠信、友善的優良品質,其實質就是在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是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深刻地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為社會培養具有服務社會能力的人,這個群體能夠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要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成就卓越,就必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這一切都是一個具備職業精神的職場人的根本素質。
(三)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是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企業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實質是職工職業化素質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職業精神的競爭”[4]。企業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突出的職業技能和創新發展能力,還應包含對企業的忠誠度和對事業的執著性。對企業未來的信仰正是以敬業為核心的職業精神,它是一個人不懈努力的動力源泉,也是一個企業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所有企業員工對企業興衰的使命感、責任感,幫助企業員工奮勇向前,共同促進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四)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職業精神是職業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人們的職業行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質。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具備良好職業精神是大學生勝任職業崗位、取得職場成功的重要基礎[5]。當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考核更加全面,學生必備的是扎實的專業技能,對職業精神的考核成為人力資源市場考核大學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新時期培養大學生職業精神的策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加強大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是高校推行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學科教育中滲透職業精神教育。
在專業課教授過程中,除了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要加強對專業現狀、前景的認識,注重專業情感的培養。大學生要在今后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和職業幸福感,必須把謀生職業看作終身事業,具備職業精神。同時,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要與職業紀律、職業道德緊密聯系,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和道德教育。
(二)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聯系。
理論課的開設讓大學生在認知層面了解了什么是職業精神,怎樣培養職業精神。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其他任何渠道都無法獲得的道德實踐與體驗,尤其是對自己未來從事職業、所在崗位所要求的職業精神的體悟[6]。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學生能深刻體會企業文化的魅力,高效的工作、團結的隊伍、進取的精神、敬業的態度等都是決定企業前進的因素。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參觀、實習、見習、志愿活動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讓學生提前認識到職業精神對于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性。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加強具有職業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營造具有“職業精神”特色的校園環境的重要性,在學校軟環境的設置中注重人文因素的點綴,比如樓道中的走廊文化、寢室文化和教室文化,這些隱性教育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通過主題班團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通過先進典型優秀事跡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充分發揮“學哥”“學姐”的帶動力量。
(四)通過“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展職業精神教育。
職業精神的培養與塑造要因事而進、因事而新地開展,要符合思想政治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將傳統教育與互聯網教育有機結合,將課堂教育和網絡教育相結合,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技術,構建多種教育載體和多元教育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通過網絡平臺推送相關知識,通過軟件開發和應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建立校企合作有效機制,培訓師生的職業精神。
學校要建立健全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制,秉承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借鑒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和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的優勢,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培訓機會,企業則可以為學生和高校教師提供實踐機會,通過提高師資隊伍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強化職業精神培養,切實增加高契合的供給。
培養和塑造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是一個長期過程、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思想和行動真正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常抓不懈、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社會服務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偉.論職業精神[N].光明日報,2004-06-30(A1).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
[3]張會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3):64-66.
[4]張晶,鄒先雄.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職工職業精神培養研究[J].華商,2008(14):100.
[5]王金娟.基于實踐教學培養大學生職業精神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2):70-72.
[6]陸媛.當代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與塑造[J].繼續教育研究,2011(1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