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揭示了不同語言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帶來這種差異的原因所在。本文將英漢語的習語進行比較推敲并細析了其中緣由,為跨文化交際的進一步發展搭起了橋梁。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性;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王瑤佳(1993-),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習語這種特殊形式的語言學起來亦易亦難,說容易是因為有的習語與自己的母語文化相一致,使人能夠很快掌握其中的意味;說難則是因為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差異,平鋪直敘的翻譯并不能領會到它的真正意義所在。英漢兩種語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習語,其簡潔的形式和深刻的含義真實地反映了其民族文化。
1.習語的定義
根據劉潤清的觀點,“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因此,對其的理解就基于某種特定的民族文化,不能將其分開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應該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從整體上對其進行把握。習語如同語言的產生淵源是一樣的,都是來自于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它們常以精簡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這個民族的先輩們留下的精神文化財富,對后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和警醒作用。
2.習語的特點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是意義的整體性。習語在其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具有自己的規則及習慣性,所以可以稱之為是具有自己的獨立性的一種語言形式。而這種獨立性就表現為并不單是指它的組成部分的意義的總和,因為習語多由所在民族的歷史典故而來,都是整體上的特指。例如,在英語中,“wake a sleeping dog”和“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其語言含義分別是“惹是生非”以及“多此一舉”,“Ass in a lion's skin”、“Black sheep”則分別是“狐假虎威”和“害群之馬”。如果翻譯者將其進行直譯則使之預期的隱喻效果蕩然無存。
第二,是語言的形象性。英漢兩種語言中有許多習語非常形象,用詞簡練,言簡意賅,常能引起豐富的聯想。在中國人們會用“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是伙夫”的話語進行調侃,這句話也體現了中國人心目中這兩類群體的固定形象,談及頭腦中就會有相應的形象浮現。
第三,是其結構的固定性。習語中的各個成分位置都是相對固定的,不能被隨意更改和替換,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習語都是已經被眾所皆知的,而且出現的較為偶然,如果習語的語言結構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會使人們產生誤解。當然,這種固定性只是相對的,兩種語言中的許多習語都有自己的變體,而這些變體其實也已經在時間的日積月累中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最后,習語一般具有音韻的和諧性。習語常常利用聲音的和諧來達到易懂易記、順口入耳、生動有力的目的。英語在此處猶顯優勢,因為它可利用頭韻(alliteration)和尾韻(rhyme)來增強習語的語音美感和修辭效果;而漢語語言中的單音詞以及雙音詞的組合,也可以充分體現語言語境中的美感。
3.英漢習語差異對比
3.1地理位置差異
英國地處英吉利海峽,狹長的海岸線給英國帶來了全年適宜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同時也給予了英國十分充盈豐富的漁業資源,因此英國漁業盛行,有關捕魚、海洋、船只等的習語就十分常見。例如“to raise the wind”,航海離不開和風打交道,特別是帆船時代,沒有風是無法航行的,正如沒錢無法辦事,所以是“籌錢”之意。這些詞組通過水手船員的口耳相傳繼而被推廣至民眾就變成了習語。而中國,雖然東部是沿海地區,但其文化發源地是在遠離海洋的內部腹地,主要是以農耕業為主,所以跟農業相關的習語相較來說要多一些。比如說,牛是農民自古以來的好幫手,以吃苦耐勞、憨厚樸實著稱,所以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踏實能干的時候會用“老黃牛”一詞,形容人力氣大會用“力大如牛”。而且由于中國文化發源于黃河流域,所以習語中提到河流、土地的也比較多,例如“拔苗助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等等。
3.2歷史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就發展歷程來說都歷經了漫長的歲月,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習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差異,蘊含著各民族獨特的歷史淵源,若是沒有身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是很難從字面上對這些習語進行理解的。例如,用“南轅北轍”來比喻“辦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結果必然與愿望相反”;“臥薪嘗膽”是指“能夠忍辱負重,在困境中磨礪自己,等待時機重新崛起”。同樣的,英語中也有許多習語來自希臘神話、《圣經》故事等知名典故。例如在圣經中,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男人,后來因為忍受不了蛇的誘惑與夏娃一起偷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園,所以人們開始用“old Adam”來表示“本性的罪惡”;又如在圣經舊約中,曾有“clean hands”一詞,后被引用為“廉潔、潔白”之意。
3.3宗教信仰差異
不同的宗教給人們以不同的信仰對象,因此體現在習語上,就是主體的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佛教為主,堅信佛祖是世間權力最大的,左右著人類的一切衣食住行。因此,漢語中有許多習語是和“佛”、“廟”、“和尚”有聯系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改惡從善的話;“五體投地”是佛教最崇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而在西方的英語文化中,基督教則是最多人信奉的、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他們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創造了世間的一切并主宰著人類。例如,西方習語中的“God bless me ”(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分上)等。另外除了“god”,與之相對應的“devil”、“hell”等詞出現的頻率也很高。
3.4價值觀念差異
關于價值觀,是每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發展中使人對自己的價值取向的取舍,所以也多多少少的會體現在各民族的習語中。中國文化一直是強調倫理道德和人文為本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話就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主張寬容和氣、倫理道德至上的觀念。而且中國奉行集體主義,講究人際關系的和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仁義值千金”、“四海之內皆兄弟”等習語都高度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集體主義思想。而西方文化則不同,其更重視事實的科學性和個人利益為先,我們所熟悉的“美國夢”是典型的西方個人主義的體現。例如“Knowledge is power”;“Everyone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Self is our centre”等,句句都透露出支收對等的等價理論,顯示著西方文化中對個人利益的執著,并且勇于創新拼搏,追求個人個性的最大化。
3.5認知意象差異
某些動物意象的認知在中西方文化中表示的完全是相反或者不相近的象征,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將其內涵準確地表達出來。“狗”在漢族傳統文化中預示著不好的事物,例如漢語成語中“狼心狗肺”用來比喻一個人的心腸像狼和狗一樣兇惡狠毒。而英語中關于“狗”的成語多含褒義,狗因其忠誠的屬性深受西方人民喜愛。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用來比喻人人都會有得意之日;“Work like a dog”意思是拼命地工作等。貓頭鷹在希臘羅馬神話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鳥,所以才有“as wise as an owl”的說法;而在中國,貓頭鷹因為經常出現在墓園等地,人們常以“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來形容一些無事不來、來時只會報喪的晦氣之人。
在對植物的認知中也有著這樣的明顯差異存在,例如,比喻新生事物涌現, 蓬勃發展,英語中是“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而中文中對應的則是“雨后春筍”; 形容氣味芬香英語中是“a breadth as sweet as rose”, 用的是薔薇屬植物玫瑰,而中文中是“馥香如蘭”則是草本植物蘭花;“as pure as lily”對應的是“高潔如蓮”,用的也是百合和蓮花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4.總結
語言的差異總歸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也正因為此,不同語言中的習語所能表達出的意義才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用簡潔通達的語言傳達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和經驗。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習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使雙方在理解方面更加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張若蘭. 《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
[3]陳亞仿. 《英漢習語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概述》[J]. 海外英語,2016(3)
[4]蘇小河.《漢英習語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異》[J]. 井岡山學院學報,2005(10).
[5]蔣興君. 《中英習語翻譯對比研究》[J]. 海外英語,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