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業隨之興起并不斷發展,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業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將地方傳統文化與旅游產品相結合,是旅游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旅游紀念品;產品設計;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60-01
一、關于旅游紀念品
作為旅游業中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紀念品是旅游業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起著地方或景區名片的作用,對地方旅游文化的宣傳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旅游紀念品還在其他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改善地方的產業結構等。其不僅具有宣傳作用,還有著收藏和投資的功能。由于其承載了傳統文化與地方特點,同時還具有經濟效益,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還具有成為文物的潛能,其經濟價值將會提升,因而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間。
旅游方式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從而影響到對旅游紀念品需求的多元化,游客從之前的被動參觀逐漸變為參與切身體驗,在此改變的影響下,旅游紀念品市場更加廣闊。在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中,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就是其重要的魅力之源。在設計旅游紀念品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并積極融合傳統資源,積極挖掘當地的各類傳統文化資源,例如歷史典故、風景名勝、風俗文化、民間傳說等,同時運用現代化的設計手段與方法,設計出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特色鮮明的旅游紀念品。
二、促進旅游紀念品的轉型
旅游業發展速度迅猛,形勢可觀。因此要因地制宜,將地方傳統手工藝的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設計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甚至是旅游文化品牌,最大化挖掘地方旅游的潛力和商機。如今,旅游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使得游客對于旅游產品,尤其是旅游紀念品的需求也日趨復雜起來。這就要求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要獨具一格,不能隨大流,要有自己的特色,不斷推陳出新,并且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但是絕不代表一味地復制傳統文化,而是潛心研究、仔細分析和準確提煉,將傳統文化轉化為設計語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第一,造型。要匠心獨具地設計造型,拒絕俗套和千篇一律;第二,構成。注重在結構上多花心思,努力構建新的結合方式和綜合構成;第三,色彩。在色彩的設計上,要有鮮活的色彩運用,給游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第四,材料。旅游紀念品在進行材料的選擇時,要注重運用新材料和技術,將更高的科技含量賦予其中。
三、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品牌
旅游紀念品首先是商品,但又不僅僅是商品,它更多的是地方獨特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是地方風俗民情的縮影,具有較高的文化含量和工藝性,同時具有紀念意義和實用性。旅游紀念品無處不在,只要有旅游就一定有旅游紀念品的存在,這是情感和回憶的需要。當然最根本的是對心理需求的滿足,到了旅游景點購買具有特定內涵的旅游紀念品。比如在泰山及周邊景區,泰山石蘊含著“穩如泰山”的美好寓意。若是所有景區的紀念品都相同,沒有一點地方特色,那紀念品就毫無紀念意義可言。
四、融入豐富文化內涵
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應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系,橫向聯系如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縱向聯系如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等,從而進行設計和生產,將文化聯系作為旅游紀念品設計的主線,再圍繞其發掘特殊性,并結合藝術手法和形式進行。旅游紀念品要具有品味,不落俗;具有情調,不媚俗,當產品設計與游客的需求和喜好相吻合時,自然就會受到青睞。
我們希望將傳統文化做為設計的基礎,并在開發和設計時運用中國和傳統文化藝術元素,但是這絕不是直接引用,甚至剽竊傳統圖騰或其他的造型,更不是對傳統符號和圖騰的堆砌,而是用現代化的方式對傳統文化中最有意義、最具代表性和文化內涵的元素進行高度總結概括,在剝離傳統的元素與符號以及造型風格外部表象之后的再提煉、轉化、運用的過程。“大象無形”,對于設計的最高標準和評判標準,是足夠優秀的設計,應該是高度體現傳統文化精神,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化腐朽為神奇,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陸毅.地方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紀念品開發的思考[J].傳承,2012,(03):34.
[2]楊靜.依托傳統文化的現代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J].戲劇之家,2016,(10):235.
作者簡介:
田 甜(1982-),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創新視角下藝術設計專業世界文化遺產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6-JG18071;黑龍江省教育廳備案項目《構建東北地區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351MSYZD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