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燁
摘要:小學語文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重要學科,其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廣泛。小學生對各種新鮮事物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忽視了學生真正的需要和個體差異。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各種有效方式,構建小學生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視野 構建
一、教科學的語文
語文學科教學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教師和學生缺乏對語文教學的科學認識造成的。語文知識的理解,更多地需要學生的感悟和品位,所以教師必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性。科學地講授語文,是對學生負責,教師應挖掘教材中最真實的內容,用活教材,提高學生綜合鑒賞的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很多作者的原文都被編者做了修改,容易導致教師和學生產生誤讀。如干國祥教師在研讀教材中老舍《草原》一文時,發現文章開頭描述的很美,但是對“并不茫茫”這個詞語的使用感到有些不知所云。經過查閱老舍先生的原文,干國祥教師發現“自幼就見過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詞句,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害怕到北邊去。這次,我看到了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課本中缺少了這部分內容,必然會導致學生在理解上產生偏差。
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文本材料的真實性。如在教學《匆匆》時,教師可以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和彷徨,將朱自清的微妙情感通過音樂表現出來,能讓學生深刻地領悟文章內涵。
二、教游戲的語文
很多語文教師善于反思,課后會自問:“自己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有沒有從課堂中感受到快樂?”語文課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由于學生年齡的特殊性,他們厭倦了程序化的學習方式,那么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讓他們獲得自由、積極的體驗。如在教學《麋鹿》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張麋鹿的圖片,利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扮演導游,對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輸出,中間還需要添加導游和游客的對話,讓游戲貫穿于教學始終,體現語文知識的趣味性,促使學生能夠在游戲的引導下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教自由的語文
在自由的課堂中,學生才能夠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其中,正如盧梭曾經說過:“最好的教育原則并不是珍惜課堂實踐,而是浪費。所謂浪費,就是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如在教學《詹天佑》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現在要給詹天佑塑造銅像,你覺得在其周圍放置什么物品更具有代表性?”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學生覺得應該在銅像周圍放一條人字形的線路,好讓后人記住他設計的偉大;有的學生認為應該雕塑一個水壺,表示他在施工中和普通工人一樣辛苦;也有的學生會從詹天佑愛國的角度來考慮。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語文知識的灌輸,提高了教學的啟發性,發揮了學生的自由思想。
四、教有趣的語文
目前,語文教學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大量陳述性的知識占據了整個課堂,擠占了學生的時間,反復地練字、練詞會導致學生思想僵化。如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會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描述課文內容,這讓學生感覺語文非常枯燥。實際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
素質教育的改革過程中,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也多次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語文教學說再見。如在教學《恐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恐龍的特點,再由此引導學生描述其他動物。如教師可以提問:“你們家里養了哪些小動物?你喜歡小動物的哪些特點?你和小動物間發生過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經過在這樣啟發性的思考,學生既能深入理解課文,又能從課本內容中跳出來,發現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學會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從而打造出有趣味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許純林.學習興趣要激發,更要保持[J].人民教育,2011,(9).
[2]李吉銀.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教育學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