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芙蓉
摘要:老師對數學教材的有效研讀,對教材內涵的把握,將對教學活動高效開展提供保障。多年的從教實踐證明,要想上好每一堂課,教師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
關鍵詞:數學教學 課前準備 教學能力
新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小學數學作為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是孩子們要學習的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材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主要媒介,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應該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老師對數學教材的有效研讀,對教材內涵的把握,將對教學活動高效開展提供保障。多年的從教實踐告訴我,要想上好每一堂課,教師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
一、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吃透新課標所詮釋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聽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淡出了今天的主課堂。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全面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想教有所成,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舉例說,課標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的理解是: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定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他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比如說我講授“?與11、22、55等相乘的速算”知識點時,我首先把握好這個知識點是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經常碰到。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22、33等相乘的速算技能,同時讓學生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二、深刻鉆研教材,吃透數學教材要表達的意圖
我們知道,編撰的教材是固定的內容,而教授和學習教材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老師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學生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我在給小學生講授“認識整時”的知識點時,我首先從知識點的主題圖引出所要講的內容,接著在我在與學生互動中動手撥“整時”,然后我開始指導學生正確寫出整時,最后以課本上的插圖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這樣,使整節課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落實得很扎實。當然,我在講課過程中對插圖做到了物盡其用,看一幅說一幅,創造機會把圖和數讓學生結合起來觀察與討論,把珍貴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實際上,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專家精挑細選,幾乎每一幅圖都不止一層意思。因此,我建議教師在授課時,要把把課本的插圖給學生加以詮釋,即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談談自己的想法。教師要盡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并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滲透要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三、備課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要從多個層面掌握學的興趣愛好與個性差異特點
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說,作為教育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于教師來講,最重要的一點是備課,那么要從了解學生、備學生入手。教師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我們知道,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教師課前要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我多年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松,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課產生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既能提高課堂效率,也會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