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特色小鎮建設已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選擇。本文分析了特色小鎮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闡述了江蘇特色小鎮建設現狀,列舉了特色小鎮建設中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江蘇建設特色小鎮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江蘇;特色小鎮建設
1.新型城鎮化戰略與特色小鎮的內在聯系
1.1相互促進
特色小鎮的建設與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創新創業” 、“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市民化”等大戰略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這些戰略可以通過“特色小鎮”等策略去實現,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特色小鎮”的建設有新型城鎮化大戰略的“保駕護航”和指導。
特色小鎮建設得好,新型城鎮化戰略就容易實現。反之,如果建設得不好,新型城鎮化戰略就難以實現。因為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載體和“試驗田”。通過對特色小鎮的培育,可以將部分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為當地老百姓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在家鄉就能安居樂業,不必跑到大城市做農民工。特色小鎮的發展還能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可將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為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加他們的收入。
1.2特色小鎮是城鎮化的新載體
中國特色小鎮的提出,為城市化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徑。由于大城市發展過快,產生了許多特別嚴重的問題,如交通擁堵、房價過高、霧霾泛濫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的供給問題,使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面臨巨大壓力。我國城市承載人口太多,房價上漲太明顯。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不堪承受經營成本持續上漲的壓力,紛紛從一線城市撤離。小城鎮由于房價低、勞動力成本低,形成“成本洼地”,可吸引企業入駐。世界新興產業的發展,在近幾十年也不都是在特大城市中出現的。比如微軟是在小鎮,美國格林尼治小鎮集中了500 多家對沖基金。這些小鎮在創業的時候成本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江蘇特色小鎮的建設現狀
江蘇特色小鎮數量多,發展勢頭好。總的說來,特色小鎮分為兩類,一類是建制鎮。另一類是模仿浙江的“非鎮非區”的“雙創平臺”。
2.1已有7個中國特色小鎮
國家級特色小鎮都是建制鎮,需要各地申報。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全面的考量,江蘇有7個鎮入選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它們分別是被授予中國首個“國際慢城”稱號的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紫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有“五金之鄉”之稱的徐州市邳州市碾莊鎮、打造高端模具裝備的江南水鄉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中國蠶絲之鄉”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千年古鎮”鹽城市東臺市安豐鎮、有“康養旅游小鎮”之稱的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它們將受到中國城鎮化促進會的直接指導,在發展策劃、特色塑造、產業植入、運營管理等8個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2已有25家省級特色小鎮
經過地方政府申報、省政府考察、“授牌”等程序,江蘇省發改委正式公布了首批25家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如汽車小鎮)、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石墨烯小鎮)、創意創業(如電商小鎮)等江蘇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優勢產業。這些小鎮都是非鎮非區的。今后它們將在發展理念、產業技術、運營機制、投融資模式這四個方面不斷創新和突破,發改委還將加強金融支持、項目對接,探索建設共享小鎮、開放小鎮新模式。
3.特色小鎮建設中易出現的問題
3.1小鎮特色不明顯,規劃不到位
由于部分小鎮為享政策受扶持而進行申報,積極“戴帽爭牌”,但對何要建、如何去建、怎樣建成特色小鎮研究不深。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點與突破口是找準特色、放大優勢,小鎮只有注入特色元素、彰顯特色內涵方可吸引人。部分小鎮因盲目借鑒、簡單模仿,未能挖掘本地資源而致缺乏引人入勝的亮點。
部分小鎮規劃中出現人為拼湊痕跡重、核心區塊不明確、邊緣界限不清晰等現象。例如,有的小鎮簡單地將核心建設區等同于鎮內重點項目工程的主體建設區;有的小鎮建設缺乏相對獨立的物理空間,與已有園區、開發區的邊界不明;部分小鎮將已有相關功能區進行簡單疊加或者機械分割,個別小鎮還存在將已有的相關園區規劃、景區規劃、鄉鎮規劃等替代小鎮規劃的做法。這些做法嚴重阻礙了小鎮的進一步發展。
3.2小鎮功能缺乏融合
產業、文化、旅游、社區是小鎮的四個功能。只有四個功能充分融合,小鎮才能煥發活力。然而在實踐中經常出現某些小鎮的產業功能與其他三個功能融合不充分。如海南瑞溪小鎮就是一個餐飲業未能與文化、旅游、社區充分融合導致失敗的案例。還有一些小鎮不注重對歷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小鎮居民雖然住在小鎮,但只把它作為暫時的集聚地,歸屬感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社區承載功能弱,小鎮在企業、人才入駐的同時未能同時注重社區的教育、保障、管理、服務、安全等基本功能。
3.3引資、引才困難
浙江省的實踐經驗顯示,民間資本投資小鎮的建設意愿不強、特色產業有效投資不足。在城市不堪重負之時,相對具有良好生態的農村和小鎮卻不受待見,原因主要是經濟不夠發達,生活不夠便利。有人笑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卻掙不到錢。”此外還有以下兩大困難:
高端企業引進不易。由于大城市擁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密集人才資源、良好交往空間以及隨之而來激情碰撞的創新火花,這些優質資源足以沖抵高房價及其他方面的高商務成本,因此高端企業愿意留在大城市而不愿入駐小鎮。小鎮難以從“傳統制造”蛻變“時尚智造”。事實上,部分工業園區轉型發展的時尚小鎮盡管紛紛建立了創業孵化器、科創中心、眾創空間等雙創平臺,但是苦于缺乏大企業、高端企業的示范帶動,致使平臺閑置,傳統制造模式依舊。
在江蘇的某個特色小鎮上,一個中外合資的高技術企業的總經理告訴筆者,每年他去高校招人時都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盡管他們公司給應屆畢業生的薪資比在南京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平均工資高20%,還解決住宿、吃飯的問題,可學生們一聽公司在小鎮上,就不愿投簡歷了,都想方設法到南京工作。最后好不容易招到兩三個學生,在公司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公司培養他們一段時間后,他們最終仍然跳到大城市去了。這家公司的遭遇不是個別現象,其他小鎮上的企業也會受到冷遇。究其原因,大學畢業生們都覺得大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就業機會多。而小鎮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僻,雖然企業給的工資高一點,但在小鎮上工作說出去沒面子,娛樂、交通不便,年輕人找對象都不容易,將來孩子的教育也成問題。
4.江蘇建設特色小鎮的思路與建議
在學習和借鑒浙江及國外特色小鎮建設經驗基礎上,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我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4.1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發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鎮之所以能能風靡全國,是因為它們以產業為導向,因產業而興旺。河南香河機器人小鎮、河北的大廠影視小鎮、 浙江云棲小鎮等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都有成功經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云南玉溪市的大營街特色小鎮有較成功的經驗:原有產業部門通過技術革新、管理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積極引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升級。
總之,產業是小城鎮的生命力。特色是產業的競爭力。特色產業形式多種多樣,最傳統的是制造業,較新的有旅游休閑、教育培訓、健康養生、商貿物流等,而面向新需求的新興產業更有競爭力。要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如美國格林尼治小鎮的產業特點是對沖基金、法國依云小鎮的產業特點是文化旅游、美國佛羅里達州Spruce Creek航空小鎮的產業特點是航空航天業。江蘇此次創建的25家特色小鎮都是立足于特色產業的小鎮,如東海的水晶小鎮、鹽城的汽車小鎮、丹陽的眼鏡風尚小鎮等。
4.2注重文化塑造,彰顯城鎮獨特魅力
歷史是一個地區寶貴的文化財富,因此小鎮建設中首先要要挖掘歷史文化。小城鎮文化品位集中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積淀上。有歷史遺跡的小鎮應加強保護遺跡,建成公園或博物館,既可吸引游客來參觀,又方便學者們做相關的研究;對文化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應結合民間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進行文化元素與自然元素的整合;民居、庭院、禮堂等建筑應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結合歷史風貌,融入時代特色,使小鎮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凸現優秀豐富的文化底蘊。
其次要塑造自然文化。有山有水的小鎮應突出做好“山水”文章:建設布局應“顯山露水”,景觀設計應“借山用水”,空間組織應“依山親水”。在建筑單體和建筑小品的規劃設計中,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體現山區小鎮的小而精、小而美的玲瓏和神韻;濱水地區要利用和挖掘海岸線和河流及濕地資源優勢,體現濱水小鎮自然風貌。
4.3保障民生,共享發展成果
在德國小城鎮的建設中,充分考慮和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基礎設施與大都市實力相當。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鎮都是農業、林業、飼養業、手工業及服務業的集群地,中小企業眾多。小鎮的工作機會、社會保障、就醫條件與大城市幾乎無異,所以德國城鎮人口中有70%在小城鎮中安居樂業。
江蘇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提升小鎮居民的幸福指數。首先要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和失業保險體系,讓小鎮居民生活有保障,無后顧之憂。還應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要高標準、嚴要求地加強城鎮道路、水電、通信、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升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小鎮公共交通體系也需優化。讓小鎮居民出門有車坐,購物、出游便利,學生上學方便。這樣小鎮居民的幸福指數才能上升,小鎮也才能留得住人才。
4.4以PPP模式籌集資金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三個英文字母的縮寫形式,它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 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穩定持續的資金來源。PPP 融資模式能綜合使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來填補特色小鎮資金缺口,豐富資金來源。因此江蘇應積極探索引入PPP模式。
PPP 模式是一種新的融資方式,江蘇是一個在創新、創業方面走在前列的省份,又是人才大省,因此推廣PPP 模式是很有基礎的。投資回報率是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首要考慮因素,因此它們參與到特色小鎮PPP 融資項目時,政府應給予部分稅收減免政策和土地優惠政策,以使社會資本有利可圖。政府還需在金融體系方面大力支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擴大商業銀行的貸款力度。江蘇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成立第三方專門機構負責并參與具體PPP 項目開發和實施。第三方機構還可以發揮政策咨詢、技術支持等重要職能。龍游紅木小鎮、常山賞石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等均采用了PPP模式,并取得初步成功。可以對這些PPP 融資模式在特色小鎮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典型案例推廣、總結,不斷探索建立符合江蘇實情的實施流程。
參考文獻:
[1]曾江,慈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
[2]蘇斯彬,張旭亮.浙江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實踐模式探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6(10)
[3]閔學勤.德國名鎮哥廷根的建設對中國特色小鎮創建的啟示[J].中國名城,2017(01)
[4]蘇州市農村經濟研究會.蘇州“特色小鎮”建設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