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萍++張蘭銀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筆優美的文章被選入其中,這些文章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新課標要求,較適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作品進行審美,開展審美教育。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閱讀教學,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分析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對策
審美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時代審美觀念、情趣和理想,在發酵審美因素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境界,塑造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教育有著四個方面的功能,通過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審美聯想及給予審美美感開啟學生的真知認識能力;在審美中感知和培養道德;通過審美感知生命的美好。隨著教育的深入發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人們越來越重視審美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意義
目前的語文教學還大都停留在知識教學和能力教學方面,因此開展審美教育還有著其迫切性和獨特的重要性。語文學科和審美教育有著許多天然的聯系。語文是語言文字,主要是表情達意,是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工具。盡管語文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但是作為語言文學,又有著很強的藝術性和審美性。語文閱讀教材中的散文、詩歌、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都是文學的體裁,因此語文學科既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也有著藝術性和審美性的特點。審美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相關促進的作用,審美教育能夠促進語文教學,而語文教學反過來會促進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有效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敏銳的感受力,引導學生感受美的存在并主動表達美、創造美。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引入能夠使得語文教學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因素
1.自然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著很多描寫景物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對大自然的描述,蘊含了人類對大自然自然美的欣賞及認可,是自然美因素的重要來源。如未經人工改造的自然美文章如《桂林山水》中的景物描述;如《燕子》大自然有著生命力的自然美,還有《火燒云》中形容大自然形色變化的自然美等。對于人工加工的自然美,如《長城》《頤和園》《趙州橋》等文章,都蘊含了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巧奪天工的人工美,等等。通過這些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欣賞大自然的景物,形成對自然美的主動欣賞及感受美的能力,將生活中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的自然美重新進行審視和審美,形成對美感的主動感受。
2.社會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些是反映人類性格精神的文章,描述社會生活及進步思想,這些文章蘊含了豐富的社會美的思想及內容,《賣火柴的小女孩》《挑山工》《背影》,等等,文章都描述了社會生活中很多優秀的思想及品德,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等讓讀者產生同情、悲憤等多種情感,使得讀者的心靈通過閱讀文章后得到凈化,感情得以升華。
3.藝術美
藝術美是一種綜合性的美,不僅包括了結構美、還有語言的意境美、詞語美等。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很多課文有著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的豐富的作品,是開展藝術美教育的豐富原料來源。如《林海》中豐富的色彩美,而《鳥的天堂》中則是動與靜的結合美,等等。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
1.引導學生感知美的存在教學要通過課文教學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景,充分感受文章蘊含的美。一般來說,可以通過三種方法。第一,做好課堂導入。通過設計一定的導語,來引導學生盡快的進入語文內容的學習情景。第二,可以通過示范朗讀。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的方法,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將文章中的重點、語調的高低、快速節奏等通過示范性的朗讀來體現出來,影響和帶動學生進入語境,從而感受文章所蘊含的美。第三,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其身臨其境,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視頻教學,來使得學生快速的了解文章的情景,從而更好的感知文章所要描述的情景及內容,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秋天》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多媒體視頻,播放課文中描述的場景,學生通過觀看,能夠更好的體會到秋天的落葉、大雁南飛等等生動的情景,從而更好的了解文章所要描述的自然美。
2.通過分析文章,理解課文的思想美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人物形象的形象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文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身體外貌特征等,引導學生認識人物的外在美。同時要通過事件內容來理解文章所要描述的思想美,
體會文章所要描述的心靈美。如《西門豹》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主要分析西門豹和巫婆兩種人物,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美與丑。從而使得學生提高對真善美的認識,正確識別假丑惡,提高審美能力。抓住對思想美的理解。
3.加強對藝術美的感知
藝術美是一種綜合性的美,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美、詞句美、結構美及意境美的感受來體驗藝術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或者通過文字的訓練、講解等體驗語文的藝術美。如可以通過朗讀《桂林山水》來體會桂林山水中水的綠、清和靜,不僅學會和掌握相關的描述性的語句、詞語,同時體會山上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培養對我國大好河山的愛好情感,培養對大自然的敬愛和喜愛之情。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朗讀文章,體驗潮水的氣勢,領略大自然的壯美。教師也可以播放相關的多媒體視頻,通過具體的視頻觀看,了解文章所描述的自然場景,使得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同時能夠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要描述的景物,感知作者對于大自然美景的具體思想感受,形成對美的感知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具體的描述性的字詞、詞語來提高對美景的描述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教材中體現的各種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感知美、創造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促進小學語文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技能,促進學生全面提高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英林.淺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J\].亞太教育,2016,(35).
\[2\]周澤坤.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現代交際,2016,(15).
\[3\]李想.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現代交際,2016,(15).
\[4\]陳雪梅.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亞太教育,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