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萍
摘 要:欣賞型德育將德育教學過程當作一道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在欣賞中接納德育內容與價值內涵。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匯源大街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從學校自身環境、歷史與特色發展出發,開展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構建出情境立美—感悟尋美—激情知美—行動達美—升華至美的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德育;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
大自然能陶冶人的心性與情操,在自然中怡情養性,讓我們歸本知源,參悟到人性本善的品德之源。于是,我校提出“本善德育”的德育理念,從引導學生對自然的欣賞為切入點,開展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構建適應學校自身發展的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
欣賞型德育由檀傳寶教授提出,他認為德育應該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應該如同一首動聽的歌、一幅美妙的畫,讓學生在欣賞中接納其價值內涵。從德育過程的本質而言,德育應是道德學習主體在施教者創設的特定價值環境中,通過不斷主動地、自主地改造自身的品德心理圖式,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欣賞型德育就是在這樣的德育過程中,對德育內容、德育情境、德育形式、德育過程等進行立美建構,用德育多角度的美引起并維持學習主體對道德和德育的主動欣賞,逐步提升其道德境界,塑造其品格之美。
德育過程通過德育教學來實施,在實踐中,我校綜合運用檀教授德育理論,結合“本源教育”辦學思想,構建富有我校特色的情境立美—感悟尋美—激情知美—行動達美—升華至美的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這種德育模式同時可運用于德育主題課程的教學與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
一、情境立美
情境立美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審美改造的環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選擇生活化的德育內容,因為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才能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學生才能從中發現道德智慧的生動性,自由地進行道德判斷與推理。以選擇生活化的內容為基礎,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的審美化。這種審美化指的是教育內容要符合道德審美標準,要能展示人類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審美改造則是一種形式的形象、生動,如以故事化的形式闡明事理,以小品的形式制造道德沖突、獲取解決途徑等。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德育內容并創造德育教學的形式美。我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可以為德育教學提供充分的教育素材與內容。如我們設計的思想品德課——《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在內容設計上,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的風土人情、社區生活特色的同時,讓學生感受社區的文化與價值觀,并作出相應的評價;在形式設計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提供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料給學生欣賞。但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一定要避免脫離真實的虛構,離開了生活本身的真實,對學生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二、感悟尋美
感悟尋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尋找道德之美的環節,這是一個學生道德自主生成的過程。道德內容一般外儲于有審美意義的事物,內儲于學習主體的心理結構,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德育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官觀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構建外物與自身的聯結,喚醒人之初的“本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走進自己預先創設的情境;學生則自由體驗,對事物可以發表不同的感想。
在三年級下冊《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先通過學生自由收集的資料,讓學生從圖片、視頻中從不同角度體驗、感受社區生活的不同側面,互相交流各自對社區生活的感想。其次帶領學生走進社區,有目的地體驗社區生活,如了解社區商業的繁榮、社區宣傳欄與宣傳櫥窗中倡導的社區生活理念與價值觀、與社區的人們互動……最后讓每個人談談自己對社區有什么新的發現。每個人的發現會有所不同,緣于審美角度的差異,教師要承認每一個人的審美出發點。
三、激情知美
激情知美是一個通過教師的強化教學引導學生認知美、積淀美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綜合學生的德育體驗,運用自己的知識與素養,激發學生心中的情感,引導學生全面認知美。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欣賞他人的審美體驗,對自身和他人的審美體驗作出適當的評價,重新構建自己的審美認知。
在《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一課的“激情知美”環節,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體驗展開一場討論,在小組討論中產生有代表性的觀點后進行全班討論。有針對性地引出愛護社區環境、熱愛社區生活、有社區生活參與意識與責任意識、共建文明社區等道德審美觀,并通過富有感情的語調為學生補充社區相關資料,繼而激發學生對社區的愛與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分子,社區的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如果每個人都為社區這個大家庭奉獻一份愛,奉獻一份力,我們的社區就會更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無數份的愛與溫暖。”
四、行動達美
行動達美是德育過程中的實踐環節,是在教師調控下組織的德育行為,學生在行動中由內心生發出對道德認知的確認、接受與轉化。道德認知落實于道德行為是道德審美過程中的關鍵。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認為“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合一,為學生道德品質的最終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仍以《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教學為例,當學生達到課程中的認知目標后,教師組織學生策劃“我和我的社區”實踐行動。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把行動分為環保宣講、垃圾清理、特困幫扶、愛心服務四個部分,學生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開展活動。但對于活動的策劃、準備、執行與總結則由小組交叉進行,也就是每個人都會分別參與到四項行動中,這有利于學生對整體行動的了解與掌握,同時也通過不同的行動實踐不同的審美認知。
五、升華至美
升華至美是德育過程中的總結環節,在這個環節,師生共同對前面的四個環節做出全面的分析、歸納、評價,以課堂評價的方式呈現每一個人在此課題中的體驗與收獲,通過自評,每個人學會了欣賞自身的優點,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通過互評,每個人都會從他人身上看到值得自己欣賞的部分;通過集體評價,學生能廣納博收,匯聚、欣賞所有的美,不斷地對自身進行道德完善。
從《社區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美的內容、形式、環節的匯聚,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欣賞美,社區的美、同伴的美、自身的美、課程的美……社區猶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德育教學過程中五光十色的美,學生在美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從體驗到認知到行動,在欣賞中接納。從課堂評價的反饋來看,該過程培養了學生社區主人翁意識、社區環保意識、社區文明意識、責任感等道德素養,使學生精神境界得以升華。
我校構建的欣賞型德育模式以德育情境的審美化、德育體驗的審美化、德育認知的審美化、德育行動的審美化、德育結果的審美化讓德育教學過程充滿了詩情畫意,學生涵泳其中,通過愛國教育、環保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主題課程的學習,從人性本善的品德之源出發,尚自然、展個性,在追求真我中成就著閃光的人格素養。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浪漫:自由與責任——檀傳寶德育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 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呂 寧,蘇付保,陳 崢.構建開放型實效型創新型德育模式[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匯源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