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盈
從考試的角度分析,查閱歷年來語文中考、高考試卷,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這樣的事實:中考、高考卷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如果從大語文的觀念、從人的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恐怕應被視作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更何況對于剛剛步入語文殿堂的小學生來說,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勢在必行
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知識、培養審美情趣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獲得語文知識無外乎兩條基本途徑,即課內途徑與課外途徑。學生要積累基本的語文知識,最根本的途徑在于課內,即通過語文教師的規范化教學,讓學生們達到識字、解詞,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語法規范,訓練基本的語言表達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有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對優美的課內文章的閱讀,獲得初步的審美體驗。但可惜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學時間、教學手段甚至于教師個人的審美能力的限制,也受到語文課本這種知識載體的篇幅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讓學生在課內獲得充分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于是乎走出課堂,爭脫有限制的課堂教學模式,還學生一個自由閱讀與審美空間的自主學習模式就勢在必行了。
二、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狀況堪憂
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審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不幸的是,學生的自主閱讀與審美卻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特別是人為因素)的掣肘。其一,現行教育的急功近利的評價機制是扼殺學生自由閱讀與審美的元兇。現行的教育體制一貫奉行唯分數至上的原則。誰考的分數高,誰就是勝者、強者,否則就是敗者、弱者。這樣,就無形地對學生、家長乃至社會上形成一種只重視書本知識積累,而輕視語文素養提高的習慣。大家一致頑固地認為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高于一切,這種習慣的形成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展尤為不利。如果自小學開始學生不能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這無形地會影響到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其次,絕大部分家長甚至有一部分教師,始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心存芥蒂。他們認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是不務正業,課外閱讀的書籍就是“閑書”,閱讀“閑書”就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于是,這些人往往視課外閱讀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就出現了沒收甚至撕毀學生課外書籍的家長與教師。最后,外界的誘惑往往分散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注意力。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而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網絡、游戲往往對學生,尤其是對辨識能力不強的小學生產生不可抗拒的誘惑。他們往往愿意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網絡游戲上,也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偏向于閱讀之中。更何況又無人給他們作出規范!筆者曾在農村小學、初中學生中做過一次有關閱讀的問卷調查,小學階段閱讀了十本以上課外書籍的學生不超過百分之十!初中階段閱讀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尚不足百分之五!
三、小學生如何開展課外閱讀
對于小學生,要怎樣才能引導他們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課外閱讀呢?筆者認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讓廣大的小學生從繁重的課務中解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大膽地摒棄那種急功近利的教育評價機制,讓學生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其次,我們必須把握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循序漸進的課外閱讀活動。大體上來說,小學一至三年級是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的階段。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慣成自然。這一階段首先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一至二年級可以采取教師讀故事、講故事的模式,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稍后即可鼓勵學生自己改故事、編故事,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養成學生向課外讀物要材料的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才有高年級時學生自覺閱讀風氣形成的可能。就內容而言,小學一至三年級,因為學生識字量相對少,閱讀能力較低,我們可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圖文并茂且有利于開啟學生心智的繪本及注音故事等書籍。四至六年級學生可盡量地引導他們接觸一些文字信息量稍大的且健康向上的寓言故事等書籍,讓學生通過自覺閱讀,逐漸能明辨是非美丑,培養審美情趣。最后,作為教師,在致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與習慣的過程中,可以以班級為基本單位引進激勵機制,指導學生成立課外閱讀小組,定期開展組級之間的課外閱讀競賽活動,看誰的故事講得好,誰的讀書筆記做得好。這樣,教師既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態,又可以發現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指正,從而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方向的正確性。
總之,引導學生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不僅使學生能夠學到課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更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自我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實現與古人交、與高人交、與名人交,培養高尚的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都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為此,每一個有遠見的、有責任心的教師都應該以全部的身心努力踐行之。
(作者單位:湖南省安化縣江南鎮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