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輝
摘 要:文章主要對提高農村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質量的方式進行探究,結合目前現階段農村中職學校門檻相對較低,教學方法單一化等實況,提出了明確教學目標、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等教學策略。希望協助中職學校教師一起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習環境;課堂教學;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實踐路徑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其中涵蓋了大批量的專業化術語以及理念,再加上中職學校學生在學習方法、分配時間上存在諸多缺陷,因此該學科教學質量始終處于低迷狀態。[1]因此,農村中職學校教師積極探究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必要的。
一、以職業教育目標為基準,優化教學質量
在很多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進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斷加大計算機知識與學習技能傳授的力度,卻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學目標缺乏合理性,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活動的主動性。
教學理念的變革是農村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提升的依托。因此農村中職學校在教學理念革新上,應緊扣就業這一教學宗旨,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進而強化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在《Windows xp基本操作》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實踐教學場景,使學生熟悉地掌握鼠標、菜單、窗口、對話框的操作程序,對鼠標這一輸出設備的使用功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本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進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協助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念,當學生有效地將文本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時,《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得以提升,中職學校培養優質型勞動人才的教育特色被彰顯出來。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的優化形式
傳統教學理念使教師忽略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此時在農村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課堂上,應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操縱的教學方法,這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發揮。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結合的教學模式,創設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相結合的環境,最終實現強化《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的目標[2]。例如,在《制作幻燈片》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先采用示范教學方法,繼而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與文字,然后讓學生向幻燈片中插入藝術字。此方法在本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循序漸進的特征,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強化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促使他們樹立了團結合作精神,此時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得以提升也是必然的事實。
三、有效的導入激勵體制,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質量
這是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知識主動性的有效對策,因為大多數農村中職學校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方法存在較大缺陷,他們的思維在計算機教學課程中處于相對遲緩的狀態,這在吸收課程知識、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方面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課堂中,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積極應用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融入激勵體制,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環節中吸收計算機知識,掌握操縱技能。例如,在《文檔管理》的教學中,教師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可以反復向學生提問:“‘文檔創建與保存具體流程是什么”,并采用分層提問的教學方法,使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均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強化其自信。教師應該抓住中職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其進行口頭上的嘉獎,以此途徑去強化學生學好《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的信念,此時的課堂環境是積極向上的,教學質量實現提升的目標。
綜上,農村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進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是一項長期性、系統化工程,應該以職業教育為方針,以學生實際能力為基點,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完成中職教育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邱文棣.關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探索[J].職業,2016.
[2]田 景,邱長勇,吳 琴.中職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計算機應用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