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明
摘 要:翻轉課堂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但在農村高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翻轉課堂也有很多的局限。將翻轉課堂理念的內核與農村高中的實際相結合,值得探索。
關鍵詞:翻轉課堂;農村高中;困惑;嘗試
翻轉課堂消除了傳統課堂的吸收內化階段給學生帶來的挫敗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收獲感與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現階段翻轉課堂在農村高中的運用有許多的困惑。
首先,絕大部分農村高中不具備相應的技術硬件設施。筆者工作的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高中學校,學生絕大部分來自附近的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或很差,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是勉強維持孩子的高中學業。更有一部分是農村低保戶,依靠政府救濟過日子,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配置電腦。學生由于地處地域廣闊農村,互聯網寬帶還在建設中,不具備上網的條件。樂觀地估計,學生家庭中具備上網條件的不到10%。農村高中大部分學生住校,而學校僅有的電腦不可能滿足1700人的網絡學習需要。
其次,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師改進教學行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于受到人事編制、地域位置、工資待遇、設編定崗等問題的影響,農村高中學校師資面臨著青年教師不愿意來,來了留不住,留了不安心;教師老齡化嚴重,教師發展的“天花板效應”明顯的局面。教師老齡化在教學工作的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教師職業倦怠感不斷累積,對教學理念的更新不及時、對教學手段的興趣不濃、對教育的新生事物不關注。對翻轉課堂的到來,很多的教師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反應不過來。許多教師還是安于一支粉筆、一個網上下載的PPT課件來完成一節課的工作。教師觀念的轉變以及積極性的提高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再次,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翻轉課堂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翻轉課堂實現的一個前提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教師通過提供視頻以及在線的輔導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知識,為課堂的互動交流、知識的內化做好準備。農村高中的學生離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素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一直以來,很多的小學、初中只注重學生分數,而對學生自我學習的品質和能力的培養、自我學習的方法的指導、自我學習習慣的養成關注得比較少,特別是農村地區,這一現象尤為嚴重。有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偏科現象,成績好的科目、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就會花時間、多投入。學生第一階段的準備做得扎實、充分,那么就會很好地適應翻轉課堂的第二階段的活動;反之,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他們就會與課堂相距甚遠,格格不入,課堂沒有實效。
最后,翻轉課堂在技術類、技能訓練類的課堂中的運用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音樂、體育、美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心品培訓等課堂實施能否與文化課有一樣的效果,是否也能夠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這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檢驗。因為這一些課程的教學目的、考查形式、培養方式和方向與傳統的文化課程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雖然,在目前階段的農村高中,實現完全意義的、全過程的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翻轉課堂的以生為本、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堅持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在農村高中同樣值得借鑒與推廣,有以下三種方法值得嘗試。
方式一:堅持編制導學案。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借助網絡,通過觀看微視頻來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在農村高中,我們可能通過堅持導學案來替代這個學習環節。一課一個導學案,一個知識點一個導學案。通過導學案將知識點歸納標識出來,將重點、難點進行梳理,同時針對重點和難點有意識地進行點對點的訓練設計。這種方式,農村高中學校的師資與技術條件均具備,具有可操作性。
方式二:開展學習交流小組的建設。針對學生的實際,嘗試學習小組的建設的探索。教師可按照學生自愿、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學生分組。在完成導學案的基礎上,針對課堂學生的疑難點,先組織組內進行互助交流,再進行教師的答疑,最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筆者曾經進行過相關分組的訓練和嘗試:將學力相近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進行作文批閱時,先開展組內互評,再由小組長進行點評,然后由班內評委小組進行集中評議,最后交給教師點評。這個方式很受學生歡迎,作文批閱效果也很好。
方式三:想辦法,花大力氣進行教師培訓,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的更新。現代社會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觀念。“互聯網+教育”必將改變教育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方式,也必然導致教學方式、教學思維甚至學校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校形態的改變。教育要改變,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的改變,特別是教師觀念的改變。通過改變觀念來帶動教育行為的改變,推動教育的前進與變革。
教無定法,教貴得法。定法是指現成的教學模式;得法是指適合學生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模式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教學行為與方式以學生為本、以提高質量為目的是永恒的追求,這也是翻轉課堂的魅力所在。將翻轉課堂的優秀理念與現階段農村高中的實際結合起來,進行本土化的優化,這才是我們學習翻轉課堂的要義。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潭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