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楠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林業與生態建設的重視,林業工程項目相繼實施,林業科學研究與教育事業不斷拓展,研究隊伍漸趨壯大,研究水平明顯提高,人才培養規模擴大,林學學科得到迅速發展。由此提出制定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加強對涉林學科建設的指導,開展重點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重點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建立品牌與特色學科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學術交流,加強涉林學科信息化管理等學科體系建設思路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林學學科;現狀;發展趨勢
1林學學科的發展現狀
林學基礎研究為林學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逆分子基礎、生物學基礎科學問題與森林功能之間的關系、樹木生長與木材形成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優質林木培育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森林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功能規律及其網絡化,森林植被對區域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調控機理,基于CFERN長期連續觀測研究基礎數據的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森林生態系統組成與結構動態研究,以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健康評價及其生態調控,森林與氣候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顯進展。
2我國林學基礎改革措施
2.1學科協同,實施通識性學科訓練
以專業學科為單位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單一、重復、不成體系,制約了學生跨學科專業學習,致使學生知識面較窄、創新性受限、綜合素質不高。為加強協同育人力度,拓寬專業口徑、強化通識性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可將農科類、工科類和管理類學科專業進行適當融合,組建“農事訓練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和“管理訓練中心”。這種寬專業、多方向、大類培養的方式不僅優化了教學資源配置,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極大增長了林科類學生專業基礎能力,拓展了生產、設備、管理、銷售等領域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其創新思維。
2.2加強教師培訓,校企協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水平的高低關乎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為打破師資來源和師資知識結構單一的狀況,培養既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生產實踐經驗,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師型”教師。需要制定長效機制予以保障,實行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訓。在教師招聘中加強對其專業相關實踐能力的考察;選聘現有教師隊伍中部分年輕教師到政府或相關企業掛職鍛煉,深入生產一線,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加強以兼職教師的方式,選聘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等機構技術骨干指導大學生實踐教學。同時,開展以理論學習或專家授課為主的培訓方式,使教師對研究性實踐教學有較全面的理解與認識。在此基礎上,定期舉辦教學經驗交流會,使教師在交流中提高,在學習中完善,最終將研究性教學改革推向深入。
2.3共建基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林學的特點是以自然環境為背景,以林木為對象,以實現三大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為目標,這就決定了林業的社會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學校不可能擁有完整的實訓基地,與森林資源管理單位、企業合作利用其基地是有效的辦學途徑。一般是企業投入機械、場所、土地等物質資源,學校投入信息、技術資源及實踐鍛煉期間的師生勞動資源。企業享受經濟效益,學校收獲人才培養成果,實現學生、學校、社會、企業多方共贏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3林業學科發展趨勢
3.1我國國情變化對學科體系發展的影響
從一定層面上概括,我國國情變化大致有:一是在經濟與環境的沖突性選擇中越來越傾向于環境以及經濟與環境的協調,選擇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二是中國正在加速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大了林業服務于城鎮化的比重。三是中國地域和地帶的多樣性和區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各地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將長期存在。但國家戰略和總體趨向是縮小“三大差別”平衡地區發展。四是更加關注國家理性和發展觀念的重建,如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經濟、依法治國等。五是市場經濟體制和全球角色定位。六是我國資源短缺、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階段性高能耗、高污染等特點,生態環境脆弱問題多樣化等情況對林業及學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林業自身變化對學科體系發展方向的影響
林業功能已由單一的木材生產向生態環境延伸、放大,林業服務于人類的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影響和決定著以林學為特色的學科體系的演進方向。由此,學科體系在方向的選擇上,必然要求能夠反映和解決林業三個體系的發展趨勢和相關問題,即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和林業文化體系。林業領域學科體系及其發展必須要覆蓋相關領域,解決相關科技、教育、服務、政策等問題。
3.3加強涉林學科信息化管理
在新的發展階段,學科建設出現人才匯聚、技術集成、知識匯聚、資源匯集等新的顯著特征,學科體系的結構正從以學科單元為主向以學科單元、學科交叉、學科會聚的多元結構轉變;學科建設的管理正在從單一垂直管理模式向垂直、橫向、交叉并存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轉變。隨著涉林學科類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學科建設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規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家林業局對涉林學科建設的指導還處于手工操作階段,大量數據的重復采集與不共享,學科建設數據難以實時動態掌握,致使對涉林學科建設的指導工作處于滯后狀態。因此,開發涉林學科信息管理系統軟件,建立起涉林學科建設信息管理系統,將有利于提升對學科建設,特別是局重點學科建設指導和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開展學科評估工作;有利于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水平的提高。
結語
教學改革最終是要體現在教學實踐里才有意義,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級人才,這在傳統灌輸式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林學專業的研究性實踐教學目標是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即,在培養學生學習林學和相關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林業技術訓練,使其具有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資源勘查規劃、森林培育、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等實踐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房三虎.協同創新視角下農業院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5(1):73-75.
[2]遲濤,韓巧霞.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2010,31(2):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