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漢語熱”的持續升溫,韓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也隨之增加,下面以韓國清原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韓國語語言特點,對韓國學生易出現的詞性偏誤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詞匯教學;詞性偏誤;教學對策
與其他國家漢語教師志愿者有所不同,赴韓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合作教學為主,也稱協作教學。由于兩位教師同時參與管理,課堂狀況較為特殊,教學效果優劣并存,有待改善。下面以韓國清原高中為例,對課堂詞匯教學的情況進行說明,并對學生產生的詞性偏誤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改進方案。
一、清原高中課堂教學概述
清原高中是韓國忠清北道的重點高中,學生的入學成績均在該道前5%。漢語課在該高中為選修課,平均每班三、四十人左右,學生較多。四個高二班每班每周兩節漢語課,兩個高三班,每班每周三節漢語課。所用教材是忠清北道教育廳指定的??????出版社出版的《???????I》和《???????II》,教師對教材沒有選擇權。教學對象主要是高二和高三兩個年級,學生漢語水平略有不齊,三分之二為零基礎,三分之一在初中或者課外輔導班學習過漢語,少數人有在中國生活、學習的經歷。該校的漢語老師只有兩名,一名韓國本土教師,一名漢語原語民教師。上課模式采取韓國教師主講,漢語原語民教師輔助教學的形式。
而涉及到詞匯教學,主要采取韓國教師利用母語解釋說明,板書漢字演變過程;漢語原語民教師發音并補充用法的方式。在內容方面,詞匯教學數量有限,主要在每篇課文后出現相關詞匯,并在課后語法部分補充相關生詞以便輔助理解例句。詞匯的出現完全按照課文的內容出示,沒有分類進行或設置適合學生學習的順序。
因此,這一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如:詞性偏誤。
二、清原高中詞性偏誤分析
(一)偏誤類型
綜合看來,韓國學生常見的詞性偏誤有下列幾種情況:
第一種,名詞誤用為動詞:如:到現在我還沒有經驗過失敗。漢語中“經驗”是名詞不能與“失敗”搭配使用,所以應改為“經歷”。韓國語中“經歷”只有名詞詞性,不能充當動詞,“經驗”既可以作名詞加上動詞詞綴,也可以作動詞,所以學生誤用“經驗”。
第二種,動詞誤用為名詞:如:現在韓國的年輕人對政治沒有關心。此句應改為“現在韓國的年輕人不關心政治。”“關心”在漢語中是動詞,但在韓國語中單獨用時是名詞,經常和動詞“有”搭配使用,本句學生就照搬了韓國語的用法。
第三種,離合動詞誤用為及物動詞:如:見面了他以后我覺得很高興。“見面”在漢語中是離合動詞,離合動詞本身相當于一個動賓短語,所以離合動詞后不能和賓語搭配。這句應改為“跟他見面以后,我覺得很高興。”在韓國語中沒有離合動詞,漢語的“見面”和“見”在韓國語中對應的是一個動詞而且是及物動詞,可以跟賓語搭配。所以學生往往不區分“見”和“見面”。離合動詞是漢語特有的一個詞類,不僅是韓國學生也是其他國家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點和難點。
(二)偏誤成因
總的來說造成偏誤的原因有以下兩大方面:
一方面,與漢韓兩種語言的特點有關。韓國語的詞性標志很明顯,一些詞單獨使用時是名詞,后面加動詞詞綴就變成動詞,加形容詞詞綴就變成形容詞,而且動詞中的自動詞(不及物動詞)、他動詞(及物動詞)標得很清楚,所以容易區分。由于漢語的詞類形態標志不明顯,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也沒有標記,所以詞性誤用是韓國學生常見的偏誤現象。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漢字詞在兩種語言中使用情況不同造成負遷移現象。一般來講,兩種語言中的某一對對應詞,如果在詞義上恰好等值,那往往是在某一概念意義(義項)上等值,除此以外的概念意義(義項)并不等值。而有些外國學生并不了解這一點,而作了不恰當的擴大化的比附,這就會造成偏誤。因而,韓國學生漢語詞匯的偏誤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對母語的負遷移造成的。
三、韓國學生詞匯學習對策
通過以上的偏誤分析,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了韓國語對韓國學生習得漢語的負遷移影響,而且還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對韓漢語教學的個性特點,以及針對這些特點應采取的對策。
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韓國語對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正遷移作用,鼓勵韓國學生借助與漢語詞同形同義的韓國漢字詞,這樣將有利于記憶和理解,引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加大這些詞匯的學習數量,教師在對這些詞匯進行詞義講解時也應適當從簡從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對于這些與漢語詞同形同義的漢字詞,還必須要強調其不同于韓語搭配中的搭配,才能使學生事半功倍。韓國語中的漢字詞最早來源于中國,而且廣泛存在在韓國的生活當中。雖然與漢語詞有很多的相同點,但是由于時間和文字本身的發展,現在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差異,這就導致了韓國學生學習漢語時對母語的負遷移。教師要經常做對比研究,發現異同。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要針對兩種語言的語義范圍、義項、詞性、附加意義、語用條件等方面重點強調差異,并多做練習,引導有意識地避免偏誤。語匯教學時注重語素分析法和詞語搭配教學法。
另外,漢韓兩種語言中的詞語搭配習慣很不一樣,所以詞語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各個單詞的詞義和詞性,還要注意詞語搭配的提示和練習。
加之,詞匯部分由韓國教師主講,容易受教師本身使用偏誤的影響,對學生造成錯誤示范,應該避免。
四、結語
由此看來,受母語負遷移、語言使用規則差異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韓國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易產生詞性偏誤,需要在日后教學上加以引導和糾正。也希望對外漢語教師能夠重視該問題,多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杜艷青.韓國學生漢語詞語偏誤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02)
[2] 李冰冰.韓國學生漢語詞匯偏誤分析研究述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3] 劉紅英.韓國學生漢語詞匯使用偏誤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4] 趙楊.韓國學生漢語詞語習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1,(03)
作者簡介:宋晶晶(1991-)女,漢,保定,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碩士學習期間,參與漢辦CPIK項目,于2016年3月赴韓國忠清北道開展教學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