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龍德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課堂教學
一、營造自主的學習環境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機會。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節時,教師提問:“你們知道自己使用的課桌有多大嗎?你能用什么方法計算和測量呢?”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長度單位去測量,再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有些什么?學生可以很快地說出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最后讓學生去思考用哪一種長度單位去測量比較合適。有的學生說用分米,有的說用米。這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分別用這兩種長度單位去測量課桌,學生測量后覺得用分米作單位來量有些太小,不如用米作單位來測量。但是,如果要通過測量計算更大一點的面積就不太容易。這時候,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引入課題:“我們能不能用一種簡便的計算方法來求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很自然地導入了課題。
二、傳授自主的探索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部位、學生的疑難部位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是引導學生群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合作學習與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通過討論,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能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相互討論中,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智能和潛力。
例如,在上“圓的認識”這一節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判斷題: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圓的直徑。然后讓學生分為對與錯的兩組,先讓他們分組討論,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每個小組都認真地進行了試驗,接著向對方說出反駁的理由。經過雙方激烈的爭論,互相啟發,使學生最終認識到,這句話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沒有說清要經過“圓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過多地參與,讓學生自由地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辨別了正誤,學會了探索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他們不斷求索與創新。自主學習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教師要切實做好輔助工作,達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勇于創新,敢于挑戰,敢于否定,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在學習除法的意義時:有的學生提出“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這時有的學生作出了響亮的回答。原因之一:當被除數不為0時,從意義上考慮,一堆東西本來是一份,讓分成0份怎么分?原因之二:當被除數不為0時,除數又是0,從各部關系考慮,有和0相乘得0的數嗎?原因之三:當被除數也是0時,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怎樣確定商呢?“你就是明天的數學教授,現在就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老師太激動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這番話激起了其他學生學習學的熱情。
四、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1)在質疑中探索。課堂的有效問題可以推動學生探索的原動力,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在質疑中探索,在探索中進步。而質疑通常要搭配生活實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興趣質疑。比如,在“比例尺”的教學過程中,面對著地球儀,可以先提問:“一只螞蟻走完全球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這是為什么呢?”這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地球儀上,然后再提問:“地球儀與地球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結合課本說出自己的理解,并引出“比例尺”這一概念。在客廳最后,還可以提問:“你想去哪旅游,知道它離我們多遠嗎?”在不斷的質疑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斷提升。
(2)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動手操作需要學生同時運用腦、眼、手等各種器官,讓自身器官共同協作,達到某種活動目的。學習過程離不開動手操作,經過動手操作中的感官參與,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形成。例如,在梯形的學習中,教師有一項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自主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時,教師可以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平面圖形推到知識,鼓勵讓學生三角形、正方形剪拼出一個梯形,并采用加法、減法推導出梯形面積。一些學生會發現兩個相同的梯形可以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利用這一線索慢慢的將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來。
五、運用小組合作教學
著名教育家柏拉斯基說過:“教師的使命不是向學生教數學,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營造的環境中獨立地或大家齊心協力地去掌握知識、技能、技巧。”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集體智慧,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我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按照優生一名,中等生兩名,差生一名的比例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學,先在組內進行交流與討論,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再在組間展開討論。這樣的教學充分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與課堂教學質量。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展開了自學,有的小組用量角器量求出了三角形內角和,有的小組采用剪與拼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一個平角……這樣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優勢,展現了學生的思維與智慧,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與學習水平為出發點,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數學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吳廣和.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3(8):47-48.
[2]曲艷會.探索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才智,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