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愛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橋南小學)
摘 要:獨立思考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培養內容,但對于現實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否達到這個目標是很有商榷余地的,因此從限制因素和解決策略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限制因素;策略
獨立思考能力是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數學在培養該能力的作用上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優勢和作用,因此,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一、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限制因素
(一)教學理念改變不徹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教學資源和教學媒介也都被運用到了大多數課堂中,但是,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就等于教學本身的轉變嗎?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理論支撐之上,才能發揮其根本性的作用。以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數學教學的改變如果只是指在數學教學方法上的改變,那么很可能適得其反。
(二)家長難以配合老師工作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比老師更加生活化,同時也更加深遠和長久。但現實中,家長出于對孩子的寵愛常常幫助孩子完成一些本該由他們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老師讓學生回家幫助家長做事,家長卻心疼他們,不用他們動手。那么,一樣地,如果是思考一道數學題,如果孩子回家抱怨題目太難不會做,家長還是會一樣地幫助他們。這樣如何鍛煉他們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呢?相反地,由于家長的幫助,往往會讓他們形成一種認知:只要我說不會、不能就會有人來幫助我。這顯然是不利于他們的未來發展和進步的,小學的孩子就應該注重培養自身的獨立和自主能力。
二、小學數學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課堂上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
小學數學雖然是一門重要的課程,但是每一堂課的時間也都是有限的,老師都會按照自己所寫的教案進行課程進度安排,不會浪費課程時間。但在大部分老師的課程進度計劃中,老師都不會將學生思考的時間安排進去,這就使得讓學生思考流于形式,也就是僅限于思考的提出,并不關心學生是否真的進行了思考。另外,讓學生思考時還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有的學生思維較活躍,立刻說出答案,然后老師就結束了思考時間,讓一些心中沒有答案的學生不得不終止思索,這都是不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上課時老師應該給足學生思考時間,然后結束思考環節。
比如,在小學五年級的課本上有圓柱和圓錐的內容,這個內容需要很好的空間想象力,老師一般會問學生:“圓柱或者圓錐展開是什么形狀?”這時候如果有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老師不應該急于肯定,而是再給其他同學一些思考的時間,然后再進行說明。這樣才會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加入獨立思考中,鍛煉自己的思維。
(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獨立思考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考結果,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尤其是思維是不一樣的,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是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思維決定了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然后進步。因此老師在上課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發散的思維和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角度,并鼓勵他們思考。
比如,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課本中有混合運算的學習,其中一個就是關于乘、除法的混合運算,比如說“4×2÷4”和“4÷4×2”,根據小學課本上所說的,在做乘除法的加減運算時要從左往右進行,不可以顛倒順序。但是有的學生就會發現前面一個式子不管運算順序如何結果都不變,但后邊這個式子如果改變了運算順序就會改變運算結果。這種時候,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肯定他的想法,不僅因為他說得是對的,還因為他可貴的思考能力,接下來再進行說明。
(三)老師要加強和家長的聯系,督促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其說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如說是學生的一項自我評估和自我檢測。但要實現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時保證足夠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家長也必須和老師配合起來,而不是代替學生完成,因此老師要注重和家長的聯系,和家長達成共識。
比如,在學習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老師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家一間房間的面積,然后寫下計算結果和計算過程,這個過程很明顯需要家長的幫助和配合,但絕不是家長不耐煩地替孩子完成計算過程、計算結果就可以,而是真正地幫助孩子完成測量,然后讓他們自己計算。
綜上所述,現階段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存在的兩個限制因素就是老師教學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改變,其次就是家長和老師缺乏溝通。針對這兩個因素提出的三個策略:首先是教學方面,老師應該做到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其次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后就是老師要加強和學生家長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王小清.試析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5,191(9):24.
[2]劉玉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11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