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雪
摘要: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一環(huán)。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考;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注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把這個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我們展開的過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決,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和內化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例如,教學“帶分數乘除法”時,先出示一組算式,學生練完后說出計算法則,在出示例題,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思考,就能正確地掌握計算方法。又如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小組討論:能化成分數計算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質疑、點撥,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啟迪了學生的一般思維。
有時,我們也要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它不拘泥于常規(guī),追求事物新穎的設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大力提倡學生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別出心裁,勇于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除用“做減法想加法”外,還允許鼓勵學生用“破十法”或“湊十法”求差。如:12-5=?,算法一:因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這樣教學,既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又發(fā)展了求異思維的能力。。
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jié)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論是復習鋪墊,教學新知,還是鞏固練習,拓展運用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試題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錯誤。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就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fā)展了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己身邊客觀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是提高小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數據等,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建立概念的全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發(fā)展了思維品質;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在往返學校路上,通過“走一走”等建立起“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概念;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再如解答簡單應用題時,根據問題找出所需的已知條件就是分析的過程,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所能解的問題就是綜合的過程。解答復合應應用題時,分析、綜合就較為復雜。先把復合應用題分解為幾個有聯系的簡單應用題,進一步分析解每個簡單應用題所需的已知條件,然后把已知條件成對的結合,連續(xù)地解答幾個簡單應用題,最后得到問題的答案。
要使學生主動地發(fā)展,要使學生主動地發(fā)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去,給他們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空間,從而深化理解知識,掌握規(guī)律。例如,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常常要運用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要盡量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與活動,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驗、計算、聯想、推理去發(fā)現新規(guī)律,了解公式的形成過程,所以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公式的推導。例如,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時通過將梯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來的,其原理是通過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與新知的聯系點,促成新舊知識聯系的紐帶,得到新的認知。
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應該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識規(guī)律向前推進。小學生的獨立性很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思維的波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過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tài)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細而淺。因為二者都不易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如在學習小數除法時,提出問題:(學生看書例1)豎式是怎樣計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并為學習后面的例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時,我緊緊圍繞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才能對齊的知識重點設計問題。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針對教學重點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計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實踐使我體會到這樣提問既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除了教材本身提供的條件以外,和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精心設計思考題,加強思維訓練,不斷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