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睿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六中學)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使初中歷史的教學在理論、目標、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大大區別于傳統教學。一些初中歷史教師對新課改和新課程認識不足,沒有準確把握,就簡單理解為追求歷史教學的“新穎”“有趣”“活躍”,教學形式被當做了教學目標,教學效率被棄而不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前導;多媒體;拓展學習
歷史教學效率被忽視,導致學生不能吸收知識,如果想得到知識需要在課下自主加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其實不然,歷史是個充滿傳奇、哲理和趣味的科目,故事性強、生活性強。那么,如何讓學生轉變歷史學科的錯誤認知呢?然而提高初中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其對歷史科目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學不懂到學得懂,從學得會到會學習轉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有效合作才能完成,使歷史教學從傳統的單向傳授變為新理念下的雙向互動學習。讓學生不再認為歷史的學習枯燥無趣,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堂下自主學習。
基于此,談談歷史教學。
一、科學的歷史教學前導
相較新課改下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備課,傳統的教學設計可以說缺乏設計和技術含量,通常就是教學內容的簡單提煉和平鋪直敘,體現了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而新教學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不僅向學生傳輸知識,而且更多向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教學設計更科學精細,強調模式、方法和技巧。新的教學設計也一改傳統的教學定位,將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上,放棄灌輸教學,增加師生交流互動,以追求教學效率為目標。
不少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對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學模式充滿依戀,很難說服他們從自己的模式中走出來。這里,建議這些老教師可以嘗試著做一些簡單改變,如果收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教學效果,比千萬條說教理論更能使教師愿意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形式。
首先,不妨從教學導入開始入手。嘗試使用新穎的教學引入,看看教學效果如何。將歷史史實故事化,使歷史變得生動,并不是一個很難的教學技巧。而就是這么一點從講事情到講故事的轉變,就能吸引學生傾聽,讓其感受歷史的生動有趣。如,在講春秋、戰國、三國等歷史內容時,教師不妨先給大家講一些稗官野史,“老子出關”“完璧歸趙”“雞鳴狗盜”“圍魏救趙”“草船借箭”“空城計”……這些故事雖然有加工的成分,并不完全是史實,但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入教學內容來說,作用是相當明顯的,一兩個故事可以提升整堂課的教學效率,何樂而不為?
此外,如果學生在上課前已經有一定的準備,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使師生的課堂互動成為可能。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前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學生遴選預習材料,預習材料不局限于課本,鼓勵學生通過書籍和網絡預習歷史,帶著問題來上課。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中已基本普及。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實物、圖片、遺跡等,僅僅通過課本和黑板是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有些內容也是教師在黑板上無法展示出來的。有了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大大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的綜合應用,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如,長征的路線可以通過動態地圖在多媒體上向學生展示,整個過程一目了然。二戰的戰爭場面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紀錄片來向學生展示,這與在電影、電視劇中經過加工的視頻是完全不同的。
一些歷史事件,沒有多媒體工具的輔助,僅憑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想象是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
此外,由于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教學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師生在課堂上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進行交流互動,這對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理論、學會分析歷史是有極大幫助的。
還有,多媒體教學使課本內容顯得過于簡單。既然有了更多的時間,那為什么不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呢?在歷史課本之外,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等著學生去了解去汲取。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從網絡上找到更多的歷史教學內容,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對開闊學生歷史視野是大有裨益的。
三、課堂下的拓展學習
傳統的歷史教學,對課下的學習,初中歷史教師一般采取布置書面作業的形式來鞏固教學效果,不僅學生感覺枯燥,而且效率也不高。
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來源體現出豐富、多樣、快捷的特征。教師完全可以放棄書面作業的傳統形式,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來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和拓展。
此外,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社會上去體驗和感知歷史,也是新形勢下歷史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主題的博物館展覽。那些展覽內容豐富,形象具體,主題鮮明,能對歷史課堂教學形成有效的補充和拓展。再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景點,對學生感知歷史的作用是在課堂上絕對不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李雪.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J].文理導航旬刊,2016(6).
[2]陳文勇.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探索[J].文理導航旬刊,2016(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