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成
(湖南省邵陽縣下花橋鎮中學)
摘 要:寫活動作文,精選有價值的材料,“出口”難找準,甚至找不著。教師應正確引路,善用活動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恰到好處地幫其找準“窗口”“刀口”“出口”,幫助學生把活動作文寫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創作出優稿來。
關鍵詞:活動;培養;寫作意識
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善于運用活動激發學生寫作文,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回想起指導學生作文來,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比較成功地運用了各種活動。現擇其一二,權作拋磚引玉。
一、觀察活動找準“窗口”
“天才不是天生的。”教師引導學生寫作文時,先得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讓其滿懷激情地投入,滿足各種愛好,提高其基本素質。而開展一項活動,一定要有來龍去脈,有前因后果主次之分。選擇好觀察活動的“窗口”,也就是選擇好觀察事物的角度。如按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順序寫,對活動的感想、意義等從不同角度加以認真觀察,組織材料,選材要典型,事實要感人,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窗口”是否找得準,關鍵是看通過“窗口”能不能觀察到活動的本質——意義。記得學校有一殘疾孤兒因缺錢失學了,我率先垂范,發起了“獻愛心助殘兒”的愛心活動,孩子們把平時的零花錢拼湊起來,使一個瀕臨失學的殘疾女孩重新回到學校讀書,一讀就是兩年。我便開導孩子們:“建設‘四化大廈要從平地開始,建設高度精神文明應從小事做起;只有整個社會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然后誘導他們將參與這項活動的全過程真實地寫下來,達到了美化孩子心靈的目的。這是我創設情境作文的第一步。
二、解剖主題找準“刀口”
在解剖活動主題時,使用最多的角度,是采用橫剖面的方法。這種方法能把十分復雜的活動,用比較少的場面概括起來,舉一反三,讓人們從這些畫面中獲得了解全過程的效果。
我耐心教孩子們尊老愛幼,特別是對孤寡老人進行“送溫暖”活動。孩子們將積攢的錢捐獻出來給孤老買柴購蜂窩煤,其快也捷焉,整個捐款捐物的場面頗讓人感動,童心可愛,童心可塑。由于加強了愛心的熏陶,孩子的心里分外亮堂,我便讓學生以《孤老不孤》為題作文,并找準捐款捐物場面這個“刀口”,將活動真實地記錄下來。有兩個學生的同題作文,因富有文采吸引讀者,很快在報刊上發表了。
三、精選材料找準“出口”
筆者曾帶領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種花大戶,在花農的講解當中,同學們了解了花農種花的辛酸,懂得了許多有關花的知識,受益匪淺。回到學校大有“一吐為快”之感,其中有一生寫出長達1000字的作文,就試著將稿件投到報社,結果這篇作文稿被“斃”了。原因是“出口”沒找準。事實上,有關農民發家致富的題材屢見不鮮,這方面的特點并不顯著,而這個學生偏偏老生常談,面面俱到地洋洋大灑。我們還記得這么一首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花農帶動其他村民搞花草培植,并被聘請為學校花木培植技術指導員,卻有獨特之處。于是,我重新從這一角度精選材料,指導學生作“要想寫好文,先要做好人”,從整項活動中將故事情節、細節仔細推敲。力求做到:(1)避虛求實。即多描寫,少概述。(2)點面結合。即少寫過程,多寫閃光點。找準了這一“出口”,引起了學生探究,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寫出的作文挺有新意,很快在報上發表了。
寫活動作文,精選有價值的材料并不容易,其“出口”不但難找準,有時甚至找不著。這就需要園丁引路,恰到好處地幫學生找到“出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活動作文寫活,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如何創作出優稿呢?在此我想向同學們提出三點:(1)吃透六面——上下左右前后。(多問:你算老幾?)(2)善于以小見大。(舉例:課文《七根火柴》)(3)學會七多:讀、看、聽、想、記、跑(走)、寫,必須做到一要吃苦耐勞,二要勤學苦練。
“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這樣長久的訓練,在學生練就了找“出口”批改作文的基本功后,教師用“閱、查、擇、評”的辦法,推薦好的活動作文,朗讀中進行評優指劣,至于優秀作文和精彩片段,則由教師或學生完成,力求做到三點:(1)全面分析與重點講評相結合;(2)講評與對照相結合;(3)整篇佳作欣賞與片段成功的句段相結合。講評中師生互動,充分交流,盡情享受活動作文成功的愉悅,產生激勵的效應,從而培智訓能,除掉靠網上下載的陋習,激發對活動作文的興趣,自然地過渡到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創設了最佳寫作情境。
總之,在作文活動課過程中,我為了提高學困生的寫作“士氣”,找出作文中的優點,鼓勵他們的斗志;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對不滿意之處也提出修改意見,寄予希望。“興趣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力量”,凡由我指導的學生,皆在愉快活動的情境中樹信心、激興趣、增知識、促寫作,在不同的起點上都能前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吳宏偉.淺談優化古詩文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3(9).
[2]聶震寧.出版轉型與閱讀文化重建[J].現代出版,2013(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