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祥
摘 要 “溝通——協調——創新”“三位一體”或“多位一體”“多位一線”的作用于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才能激活教育教學,使之充滿活力,創新發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創新人才。
關鍵詞 教育教學 溝通 協調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高新高智能人才,必須實施‘溝通——協調——創新發展的全過程。因為:教育不是單一的說教,而是全社會全人類的大問題,只有調整思路,實施以下措施,教育教學才能充滿活力,才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1溝通
溝通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信息的互換,既可彌補情感的缺失,又可撫平心靈的傷痛,激蕩出思想的火花;既能消除誤解平息怒火,又能達成共識互相激勵。所以在人生成長的各個驛站,都需要溝通。溝通和理解是人類心靈的共同橋梁。
1.1學校,家庭,社會(環境)三方的溝通
作為‘教育對象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的教育培養。然而人的成長首先是家庭,父母,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楷模;學校是傳授知識,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社會環境造就各種人才,為人才成長提供鍛煉升造場所,所以人的成長離不開三位一體的直接教育和間接培養。三方必須通過多形式互相溝通,同一目標,言行一致,銜接互補,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并形成合力——即全社會重視教育教學的良好氛圍。
1.2師生之間的溝通
學校教育關鍵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必須建立平等,融洽,民主,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什么問題,成功和失誤,會通過師生之間的互敬互信的親切交往,談心,達到心靈的溝通,調動其積極性,興趣性,因而知識難點,問題,誤會通過溝通會迎刃而解。有時也會作為科任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掌握學生動向,了解學生心態,調整教育教學思路的主渠道。
1.3學校領導以及科任教師之間的溝通
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者決策者和主導者實施者——領導和科任教師,為了培養真正的人才,創立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應經常進行溝通,對個別或全體學生進行“彈性目標”或“統一目標”下的因材施教和多方迂回教育,達到優勢互補。
2協調
溝通時為了協調發展,在目標一致,各方溝通下實施協作,互相調整思路,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從不同側面采取教育教學結合,直至達到目標。
2.1學校,家庭,社會的協調
學生受到各方的教育,接受的知識各不相同,若一方發現問題和不足,三方均需溝通協作,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思路和方法,才能靈活機動科學合理地促其健康發展。
2.2學校的辦學體制及各部門間的協調
學校的一切工作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因此,學校的體制,工作歷程,活動計劃及教研組年級組的各項活動安排均需圍繞“總目標”而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互不沖突。達到互促互進協調發展,取長補短,又可調節教育教學中的新分配,使之全方位的施與學生。
2.3課業間搭配協作科學合理
同級同班學生之間的課業協作,也需符合各自特點和科學性,使之輕重緩急,勞逸結合適宜,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提高智能。
2.4科任教師的授課,課業量的適宜及教法的協調
同級科任教師,既要根據學科特點又要根據學風,班風特點。不斷調節授課方式,教法,課業量等。杜絕千人一法,千篇一律,死板教條。因此采取集體辦公,年級組的協調時很符合中小學的具體特征的,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教師之間的取長補短,探究鉆研,特別是學校領導,班主任更能通觀全局,籌劃謀略,及時調整管理方式,適時更新管理機制。
3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在新的教育教學體制和新課標的要求及實施中,更加要求教師在發展中教研,創新,在創新中鉆研,發展。
3.1繼承傳統精華,為創新鋪路
開拓進取,大膽創新。要繼承傳統精華,使之為創新所用。這樣才能在實踐和實驗中創新,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2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白板,夢想教室等)創新發展
在學生適應和接受的情況下,大膽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教學,與時俱進,學習新信息,探究新概念,更新新方法,全面創新發展。
4“三位一體”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實施
4.1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教育所提供的東西,應當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巨的任務去負擔。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積極營造信任和尊重開啟學生創新的心扉,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評價和肯定中激發創新思維的熱情。
4.2采用豐富的導入手段,啟發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是能否積極思維的重要前提。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我在教學中,采取一些新穎、直觀、奇特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飽滿、興趣濃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設計遞進的問題情境,引導創新思維
總之,只有做到“溝通——協調——創新”“三位一體”或“多位一體”“多位一線”的作用于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才能激活教育教學,使之充滿活力,創新發展,才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目的,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愛因斯坦著.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商務印書館,197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