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茜溪
摘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對刺激內需、促進就業具有重要作用。從本質上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就是保證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基本前提,經濟活動利益主體的平衡是使基本公共服務得到均等化布局。現從研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近況出發,以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對保障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意義,并針對現階段我國公共產品缺失問題提出保障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經濟學
一、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意義
在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集中,城鎮數目不斷增多,城鎮人口規模日漸擴大。新型城鎮化是一種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其特征是立足于促進人的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土地、空間、人口、產業等有廣泛的協調性,在社會、生態環境和經濟等方面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為目標。新型的城鎮化與舊型城鎮化有著顯著差異,舊型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過于追求速度,以致于犧牲了農業和生態環境來發展城鎮,且農民被排除在社會體系外,因而限制了社會消費,也造成了發達城市與落后農村并存的局面。
新型城鎮化的“新”體現在比舊型城鎮化著力于發展質量、更加關注民生。新型城鎮化著力于完善基礎設施、合理規劃城鄉與提供公共服務等來推進城鄉發展,均衡且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新型城鎮化道路著眼于轉變城鎮發展方式,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此外,目前保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刺激內需,而城鎮化就蘊含著擴大國民內需的極大潛力。
十六大提出了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十七大又補充了城鎮化應“按統籌城鄉、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指出,城鎮化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新型城鎮化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新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經濟學中公共產品的涵義
公共產品,也稱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不同。“公共產品”一詞早在1919年就被經濟學家林達爾提出,“公共產品”現已發展為公共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現在被普遍接受的的定義是由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發展而來的,他認為從公共產品的兩個特征出發可以將其定義為“在消費上具有排他性與非競爭I生的物品”。也即是說,在增加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分享時,成本不會有所上升,但是在排除任何人對其分享時成本卻會增加。
不同種類的公共產品是根據不同的標準來劃分的。以公共產品的外延作為標準的話,公共產品可以劃分為廣義公共產品與狹義公共產品。廣義的公共產品指的是有形物品、服務與無形物品、服務。其中,有形的物品和服務指國防、交通等,而無形的物品和服務指的是制定和實施法律、調節收入等。能給公民提供安全保障和社會福利的產品是狹義上的公共產品。
依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水平,公共產品又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純公共產品有兩類,一是于制度意義而言的,比如國民收入分配和經濟干預等。二是具有實物形態的產品,此類公共產品指國防、基礎設施等。準公共產品也包括兩種,一種是自然壟斷型的公共產品,此類公共產品包括供水系統、供電系統等。另一種是優值產品,也就是不論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都應該享受到的的公共產品,比如社會福利保障、醫療保障等。現從廣義角度的“公共產品”來進行探討和研究。
三、公共產品的投入影響城鎮化發展
公共設施合理布局是城市相關管理部門作為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舉措,也是保證社會公平的根本。蒂伯特曾表明,人們在社區間充分地流動,選擇公共產品與稅收的最佳組合來獲得效益最大化的社區政府。蒂伯特這一理論說明,要推動城鎮化發展,城鎮管理者要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公共產品是人人都能享有的產品,并且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產品,比如水電、交通和教育等。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的支撐,而這些原動力大多是由公共產品組成。如果公共產品不能被很好地供給,城鎮化的發展會缺乏動力的支撐,城鎮化本質的實現也是以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為前提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創造更好的人本環境,讓公民都享受到舒適和優越的生活,而這一切都需要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我國居民會根據當地公共產品對其自身需求的滿足程度來選擇居住房,比如我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社區會更為居民所青睞。但是會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因為地區優質的公共產品而遷移到該地,但因想逃避支付財產稅而另建或買面積較小的住房,這會影響到地區發展質量,造成假城鎮化的現象。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提高城鎮化的門檻,完善與公共性服務相關的稅收制度。
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也是城市吸引力的關鍵之一,政府利用良好的公共服務為企業建立軟硬件設施,利用良好的人文環境作為吸引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政府因此獲得更多的稅收可以投入對公共產品的擴大和再生產,實現城市經濟與公共財產進行良性循環。
四、城鎮化公共產品缺失的原因
我國城鎮化發展至今日,公共產品缺失仍是一個面臨嚴峻考驗的問題。公共產品缺失表現為制度缺失、基礎設施缺失與文化等公共性服務缺失。制度缺失是城鄉二元制的局面使得農民利益遭到損失。基礎設施缺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給原來城市基礎設施帶來巨大壓力,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嚴重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文化等公共性服務缺失是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使得人們對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激增,政府對這些公共性服務的投入不足,從另一角角度而言,城鎮人口與在城鎮的農村人口沒有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同等公共服務和待遇。
城鎮化的發展過程自身導致了公共產品缺失。城市規模的擴大使公共產品缺失與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對更高層次公共產品的需求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大使公共產品缺失主要體現為人口增加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城鎮公共產品消費的擁擠成本激增。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對更高層次公共產品的需求增加體現為中國已從從私人消費品短缺向公共產品短缺轉變,人們已不滿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這也會引起公共產品短缺的問題。
城鎮化中不完善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導致了公共產品的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時也會出現失靈的情況,政策供給的無效率導致政府干預失去效力,公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
政府轉變職能觀念與薄弱的服務意識導致了公共產品的缺失。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是政府要面臨的重要戰略任務,但是在這過程中地方政府的錯位越位等情況的存在、公共服務意識的薄弱導致忽視了提供給公民所需要的公共產品。
五、新型城鎮化背景中實現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
針對以上城鎮化發展中公共產品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對策。
(一)有序推進城鎮化的發展,使公共產品供需關系保持平衡
注重追求速度和數量而忽略了質量和內涵的舊型城鎮化是不可行的,新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不僅是人口的城鎮化,而是人口、社會、土地、產業和農村的五個方面一體化,應重視城鎮化的質量而不是速度。城鎮化發展帶來的人口增加和城市規模擴張必然引起公共產品和公共性服務不足的問題,應通過相應制度與措施來改善公共產品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使公民對公共消費品的需求量不過度膨脹。
(二)政府明確自身職能,加大對公共產品的投入,關注民生
政府的義務是為人民服務,政府要通過自身的力量進行經濟調節、社會管理與提供公共性服務,政府要明確自身在城鎮化建設中的角色,明確自己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擺脫過去把城鎮化單純理解為城鎮建設,重視經濟而忽視了人民的錯誤觀念。
(三)創新城鎮化發展中的制度,完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
公共產品是人人都享有的產品,推動城鎮化的目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保障所有公民的利益。因而對過去不完善不公正的制度進行變革成為必要,比如戶籍制度要打破城鄉隔離,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戶籍管理制度。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滿足城鎮化發展需求的制度,使城鎮化發展成果為所有公民享有,建立多元化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滿足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六、結論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正朝著注重質量和健康有序方向轉變,在這過程中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起著保障發展質量的作用。由于公共產品是人們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會影響城鄉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保證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極其重要。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社會利益的平衡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來實現供給均衡是實現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現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情況結合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及時分析并解決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保障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使得新型城鎮化朝著重質重內涵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