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時代為教育的建構與重組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球掀起的創客運動浪潮為“創客教育”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大背景下,“互聯網+創客教育”應運而生,“互聯網+創客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創新就業的無縫對接。本文從眾創空間構建、創課研發、創課師資建設、創課學習模式構建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創客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創客;創客教育
中圖分類號:TP43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總理的號召,全國掀起了創新創業浪潮,創新能力已成為了21世紀從業者必備的能力,全民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國家交給教育系統的一項課題,這對高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開設的課程沒有明確體現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實踐環節相對薄弱,授課方式和教學案例與真實創新創業項目相脫節,考核評價體系有失全面性,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創客教育是以“創造中學”、以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為目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其核心要素在于通過動手實踐培養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其核心價值體現以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1-3]。
2 創客教育內涵(The connot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創客教育的內涵和概念,學者們給出了各自的解讀,楊剛現等認為“創客教育是秉承‘開放創新、探究體驗教育理念,融合現代信息技術,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4];鄭燕林等認為“創客教育是展示人類的發展及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平臺,為所有學生提供合適展示創造力的環境、資源和機會”[5];祝智庭等認為創客教育從廣義上應是一種以培育大眾創客精神為導向的教育形態。“創客教育”的第一種理解是解決如何培養創客人才;第二種理解是“創客式”教育,旨在運用創客的理念與方式改造教育,本文認為“以創新教育、從做中學、快樂教育為指導理念,以培育大眾創客精神為導向,通過團隊協作去發現問題、解構問題、尋找解答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者的創客素養的一種教育形態”[6]。
3 國內外創客教育現狀(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aker education)
創客在美國的各個領域、學校、機構隨處可見。創客空間和創客文化的不斷發展,也使得各大高校相繼關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Fab Lab創客空間是全球著名的高校創客空間之一。它的一門“如何能夠創造任何東西”的課程受能使完全沒有技術背景的學生,制作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密歇根大學主要通過進行創客馬拉松競賽等活動來開展創客教育實踐[8]。該校的創業能力中心、與學生組織了36小時無間斷的編程馬拉松活動[4]。
我國開展創客教育的時間較短,在學習和經驗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沒有脫離原有桎梏傳統教育教授給學生關于各個學科的知識,但缺乏將理論知識變為實踐的過程,相比于國外來說,尤其是美國,我國的創客教育是落后的,且在高職院校的輻射范圍小,尚未形成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5]。
4 高職采用創客教育模式對人才培養的意義(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ker education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創客運動如火如荼,為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創客教育以獨特的教育方式實現了由創意思想到具體產品設計過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實現了尖端化技術人才的發展,高職院校研究創客教育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有效地解放高職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轉變高職教育的知識體系為應用能力;采有創客教育模式能實現人才培養多元化,為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提供大量的人才基礎。
5 高職創客教育的構成要素研究(Research on
the components of make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創設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創客教育環境——眾創空間
根據科技部印發的《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可知“眾創空間是為早期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共同組成創業孵化鏈條,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以專業化服務推動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業態[9],其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創建線下、線上一體化的創客空間。高職院校應利用線下空間為學習者在專家、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硬件設備、學習材料等,獲得面對面地同步討論面會;利用線上空間為學習者提供資源共享、布置任務、發布課題、小組分工、進展匯報和異步討論,提供創客學習活動如競賽和沙龍等。
(2)以“學做創”為導向的高職創客教育課程研發
①創課的主要特征
創客教育包含了“從做中學”,更融合了“從創造中學習”的理念。因此,高職創客教育課程建設中強調知識分享、集體智慧、協作完成創新項目,創課的主要特點如表1所示的。
表1 創課主要特征表
Tab.1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course
主要特征 課程目標定位 創課內容組織 創課評價方式 創課實施方式
創客課程 培養創客素養、創新創造力,有利于其它要素的設計與實現 多學科、交叉結合,以現實問題為主、主題、項目活動等架構整個課程體系 采用成果評價導向,實現同伴評價、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由多個學科教師組成授課團隊協同教學,采用探究式、問題導向式、項目式等方式實施課程
②創課的設計理念
創課設計理念應遵循“項目化、模塊化、趣味化、立體化”設計原則。“項目化”是指學習者通過完成具有挑戰的創客項目來達成課程目標;“模塊化”是指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感興趣的模塊,學習模塊間相互開放性、模塊主題相通,學習者能利用模塊間的關聯提升學習者的能力;“趣味化”是指學習者采用體驗式學習,通過興趣導向進行創課設計,在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上都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愉悅中學習、提高;“立體化”是指創課融合了多種學習理念與多種信息技術,具備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和使用體驗,以提升學生創客素養和創新、創造力為核心目標的全新課程形態,在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課程教學等方面都應立體化的形式體現。
③創課的研發框架
創課開發應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杜威的“做中學”、美國專家庫伯的“體驗式學習”、西蒙·派珀特教授的“構造主義”理論為依據,構建融合“學”“做”“創”三種行為活動的混合式教學形式,從創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對綜合素質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具體研發框架如圖2所示。
(3)創客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創客教育打破了傳統的知識體系,作為創客教育的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綜合性強的專業人才,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已有的師資隊伍難以滿足創客教育的需要,創客教師與傳統教師的區別如表2所示。
(4)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創客學習模式構建
本文研究的“基于互聯網+的創客學習模式”,是指利用現代信息化資源,結合創客空間的優勢,為達到一定的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而構建的較穩定的學習活動結構。具體如圖2所示。整個模式分為前期分析確定、學習團隊組建、創新能力培養學習過程、評價總結四個階段。“前期分析確定”首先是創客學習者分析當前的學習主題是否與創新學習有關,決定創客學習者采用何種學習模式, 然后,高職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在創客空間里對學習方式和途徑等做出合適的判斷和選擇;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其學習路線、制定學習目標等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6 結論(Conclusion)
創客教育以獨特的教育方式實現由創意思想到具體產品設計過程,為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教育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創客教育因其新穎性、突出創新創造的特點,終將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發展的重要舉措,創客教育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針對高職院校的狀況分析了創客教育在高職院校實施的必要性,重點從創客空間、創課課程研發、創課教師隊伍、創課學習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解,期望能為中國的創客教育事業奉獻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Chachra D.Why I Am Not A Maker[EB/OL].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5/01/why-i-am-a-maker/384767/.
[2]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2014[EB/OL].http://stake holders.of.com.org.uk/market-data-research/market-data/communication-market-reports/emr14/.
[3] List of ALL Hacker Spac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cker space.
[4] 楊現民,李冀虹.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5] 鄭燕林,李盧一.技術支持的基于創造的學習——美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14(6):42-49.
[6] 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7):5-13.
[7] 劉小丹.創客教育課程設計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4):15-16.
[8] 李新良.高等職業院校實施創客教育的論證與研究,軟件工程,2017,20(1):60-62.
[9] 宋述強,等.創客教育及其空間生態建設[J].現代教育技術,2016(1):13-20.
[10] 劉小丹,胡小紅.創客空間支持下的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16,5:112-119.
[11] 楊現民.建設創客課程:“創課”的內涵、特征及設計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6,6:3-13.
作者簡介:
李新良(1974-),女,碩士,副教授.研究領域:軟件項目開發,高職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