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所有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組合體,自身帶有特殊性能。做好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根本環節,對鞏固執法力度、加強經濟活動、保障高效運行和防范內部風險等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的形勢出發,分析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介紹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可能產生的風險點,并提出行政事業單位做好內部控制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131-02
現階段我國不斷深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體制改革,行政事業單位的內外部環境也隨之發生明顯的變化,因此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加強和規范內部控制,加強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提高本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財經秩序,推進廉政建設,防止腐敗、舞弊現象的發生,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但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相對滯后且存在著較多問題。2014年1月1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正式實施,通過實施《內控規范》來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從科學發展的角度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從經濟活動風險管控的角度落實廉政風險防控的要求,堵塞漏洞,消除隱患,減少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中出現的重大風險。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
(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認真分析、防范和控制內部管理風險
行政事業單位加強改革創新,實施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策略,有利于降低管理風險,保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財務資產安全,保證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行,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是行政事業單位本身進行風險防范的規避措施。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提出,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深入貫徹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在全國開展《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內部財務專項整治的內部控制工作,全方位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風險進行控制。
(二)通過內部控制,不斷提高對外辦事效率和對內管理的嚴謹統一
首先,因地制宜的實施內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金使用的安全,使內部資源實現最優化的配置。行政事業單位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財政撥款,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與普通的企業不同,對外提供的這些公共服務就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主要經濟活動,其運行效率和使用情況不會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主要是由社會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情況體現。因此,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來做好風險防范,對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金使用的安全和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優配置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提高內部管理水平。
其次,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實行透明的財務信息公開化,保證相關財務信息的完整真實有效,形成上下一致的“陽光財政”。研讀最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下大力氣狠抓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體系建設,做好財稅體制的改革,打造公開透明的“陽光財政”。各級行政事業單位都要把建立內部財務信息的真實和完整作為自身內部控制的一部分,通過不斷深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使這項工作落實到內部風險防范的各個環節,貫穿于整個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全過程,實時監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資金、負債的真實情況,從而降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發生財務危機的風險,促進內部財務廉潔。
最后,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內部控制有效提高對外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從而強化政府的公信力,打造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性政府。行政事業單位在社會中扮演了集公共服務與公益性于一體的角色,具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擔負著社會化的特殊使命。它的主要活動不是局限在微觀經濟中以盈利為目的經濟活動,而是以社會宏觀化的社會效率為主要目標,它的效率高低以公共服務的利用率優化情況來體現,間接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該以加強內部控制為主要原則,更好地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風險點
(一)內部控制管理意識不足,舉債意識淡薄
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沒有認識到位,領導“一支筆”審批情況還普遍存在,重大事項沒有實行集體研究決策,未做風險評估,對“內部控制”更是知之甚少,沒有意識到做好內部控制對整個單位發展的重要性。只顧眼前,過重依附于本單位事業發展,忽視內部控制的管理,認為內部控制是財務部門工作的一部分,與其他部門沒有關系,沒有將全面的內部控制作為規避風險的有力武器。更有不少的行政事業單位缺乏債務危機感,一味依賴政府的全額撥款,片面的認為單位開展工作所需資金都應由政府買單。正是這種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存在內部負債風險。因為沒有合理的控制好負債金額,對負債的產生缺少可行性分析,導致行政事業單位本身的資金負荷和發展的需求不平等,產生了盲目的負債結果。如果此類風險不加以控制,行政事業單位發生的負債風險問題就會演變成為財政危機。
(二)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
絕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缺少內部監督機制,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監督沒有實現有效分離,審計力度跟不上單位的發展速度,甚至有許多單位設置的審計機構就是一個空殼子,不相容崗位沒有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在內部控制工作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極少數設置內部審計的機構獲得審計數據結果不完整、不真實、不可靠,形成的執行方案不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外界的監督機制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沒有針對性和實質性的檢查,無法起到對內部控制的全過程實時監督。
(三)內部控制程序建設不符合規范
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形成的內部控制程序比較單一,具有分配的風險和決策風險,沒有建立合理的內控制度體系,僅靠比較有限的思路來開展內控工作。用內控制度代替財務制度,導致財政資金只有使用方向、開支標準以及范圍被加以限制,而其安全性卻被忽略。許多單位仍然以領導的主觀經驗為導向,并沒有制定書面成文的內部控制制度,在這種不規范的程序引導下,造成了內控工作的隨意性,出現了制度與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四)缺乏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立不合理,甚至很多單位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由財務部門全部負責,無法起到內部監督的作用。還有很多單位,雖然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是審計人員不能對內部經濟行為做出有效客觀的評價,進而影響整個內部控制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風險防范的研究對策
(一)建立科學的監督程序和合理期范的約束機制
明確內部審計部門的責任,落實問責制度,加強內部風險程序啟動工作機制,制定詳細可行的執行方案,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二)做好風險點的預測、識別、評估工作,制定具體的風險評價報告
充分認識關鍵風險點的發生情況和類型,找到規避風險發生的相應對策,實現控制風險點的目標。利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構建風險點信息化管理數據,將以往數據進行備案,總結成可用的實踐經驗,減少可以避免的因素影響,大大降低關鍵風險點的發生概率。
(三)完善社會的外部輿論監督制度
設置科學的外部監督制度,對內部控制起到真實可靠的約束。內部控制的工作有了外部的約束,無形之中將會提高本身的內部控制意識,使內部控制工作水到渠成。
(四)加強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要求財務人員對本單位的各項經濟活動實施有效監控,如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就不能嚴格執行到位,內控效果就不能顯現。因此,必須保障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達到工作的需要,注重業務學習,更新知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學以致用。同時,在單位內部定期開展科學嚴謹的培訓教育,對從事內部控制的財務人員進行不定期的培訓和考核,全面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建立健全人才后期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
根據以上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的研究探討可以發現,加強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不僅對打造“陽光透明”新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改革和社會的穩定和諧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的分析研究,為我國不斷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