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儷
廣西日報社,廣西南寧 530000
摘 要 同一件事,如今很快就能從朋友圈、微博、各類客戶端彈窗推送中獲知,還能通過互聯網的熱詞鏈接,看到更多的延伸報道。面對如此多元的閱讀方式和傳播渠道,傳統主流媒體,也須遵循移動互聯網的特點,重新認識和學習新的編輯技巧,通過輕悅式的移動端內容編輯,使自己的新聞成為人人都愛閱讀,并樂于分享的產品,從而實現傳統媒體的品牌再造。而無論哪一種編輯技巧,在移動互聯網的“互聯網+”思維下,都離不開整合的思維。紙媒的新媒體產品,同樣要利用這種整合思維,編輯出品適應時代需求的產品,并通過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手段,抓好意識形態工作,把握新時代輿情,實現融合轉型升級。
關鍵詞 新媒體;編輯;移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135-02
1 內容多做“加減法”整合
新的形勢背景對移動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優質內容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尤其主流媒體的移動新聞生產,要在“準”“新”“微”“快”上下功夫。
移動生產中的內容生產,實際上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強項。近年來傳統媒體也逐步意識到利用好傳統媒體的內容資源優勢結合新媒體平臺優勢的重要性,全國各大報業集團紛紛提出對生產流程進行再造,提出運用“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的“大編輯”模式。
但傳統紙媒的新媒體編輯們除了能拿到跟傳統媒體一樣的基礎素材,還得掌握了解平臺用戶的需求特點,進而對內容進行重新的整合編輯。對不同題材進行關鍵內容的提煉和簡單信息的補充,也就是做好內容的“加減法”。
所謂“減法”,就是去除包裝見干貨。使用減法的整合方式,更易于在新媒體平臺上實現廣泛
傳播。
例如,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媒體都鉚足了勁。李克強總理剛剛作完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推出了一條微信《圖解: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這8句話真給力!》;而閉幕會后的總理媒體見面會剛結束,人民日報客戶端則立即發出了《1 000字回看總理記者會(一句話精華版)》推送文章。
兩篇文章均瞬時獲得全國各大媒體的轉發推送,并以極其簡潔的圖片和文字,將兩個重要內容在第一時間迅速傳播,占領輿論場。
所謂“加法”,則要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實現文圖視頻資源的有機融合,為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加分。
例如,4月19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考察,廣西日報新媒體除了對此次考察進行全方位報道,還整合了習總書記到廣西的每一次考察報道的素材,制作成了一個H5產品——《H5丨一本珍貴的全媒體相冊,習總書記廣西情》,讓網友通過翻閱720°3D相冊的形式,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習和領悟習總書記視察廣西的每次重要講話精神。該條H5發布后,很快獲得極高閱讀轉發量,并成為此次同題報道中的亮點。
2 借力技術實現“乘除”效果
劉奇葆部長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上還提出,技術要為內容服務。黨報新媒體除了做好內容,還需借助技術的翅膀,擴大產品的創博力、影響力。
“乘法”,即插上技術的翅膀,而后獲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這些技術包括4G技術(4G視頻應用、4G背包應用等)、流媒體直播、室內室外無人機應用、720°全景拍攝技術等,借力新媒體科技帶來的全方位感官體驗,提升新聞傳播的可視化和效率;不少黨報新媒體還在各種移動平臺產品上充分采用了VR、H5技術、3D應用、動漫制作、短視頻應用等技術,借助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增強新聞閱讀的科技感、趣味性和沖擊力,實現傳播效果成倍數增長的“乘法”效果。
例如,近兩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各路媒體紛紛通過技術的革新,不斷簡化用戶參與全國兩會新聞報道中互動體驗的操作難度,尤其按照目前新媒體發展趨勢,借助“用戶畫像”、場景匹配、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新聞的個性數據分析、即時推送、機器人寫作等技術應用。
其中,新華社在此次全國兩會上派出的特殊記者——機器人愛思(Inspire)尤為引人關注。其間,愛思十分出色地完成了采訪了一位人大代表的任務。雖然這屆人大會議是愛思的首秀,但能自主研發寫稿機器人,新華社已經為此次報道的新媒體技術應用水準掀起了一股巨浪。通過愛思向人們展示機器人的AI技能,新華社正為今后的人工智能報道不斷奠定基礎。
又如,在被譽為與“普利策”新聞獎、國際攝影獎“荷賽”齊名的第38屆世界新聞設計大賽最佳新媒體設計獎中,浙江新聞客戶端選送的作品《歲時記·立春Spring begins》《歲時記·雨水The Rain Season》《歲時記·驚蟄Insects Awaken》斬獲3項銅獎。其中,對三個中國傳統節氣的歷史、文化等內容的呈現,就借助了H5技術進行產品設計,而后分別在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傳播,不但在國內實現了廣泛的傳播效果,還獲得了國際的專業認可。
“除法”,則指在一個宏大的事件主題中,提取出最精華的一兩處亮點要素,并使之實現最快速、廣泛的傳播,進而幫助這一宏大主題實現新媒體平臺上的無限傳播。
廣西日報在新媒體技術應用上進行了不少相關的創新嘗試。2016年10月20日,北海市一漁船著火,電建邊防派出所所長駱春偉在搶救過程中壯烈犧牲。廣西日報新媒體于駱春偉遺體告別儀式當天,及時推出了題為《舍身斷烈火蹈海真英雄——悼念蹈海英雄駱春偉》的H5產品,發起了對英雄的悼念,將駱春偉英雄事跡深入宣傳擴展,該H5迅速在廣西引發強烈共鳴和反響,并成為了2016年閱讀數最高的H5,閱讀量近300萬次。
又如,在2016年廣西第十一次黨代會期間,廣西日報創新在全媒體直播間啟用無人機進行視頻直播,成為全國廣西黨代會媒體會議報道中一大亮點,也通過這一亮點,為網友了解黨代會的召開,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接觸點。
3 整合利用線上線下各種資源
劉奇葆部長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上還強調,要繼續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近年來,國內媒體對內部的資源整合呈現兩種趨勢。
一種是“內整”,即盤活資源。為擺脫受新媒體沖擊可能導致紙質報刊名存實亡的困境,不少傳統媒體紛紛建立起規模較大的新媒體集團或機構,并構建起與之相匹配的配套(協調)部門、機構。
另一種是“借力”,以合力制勝。傳統媒體開始走出自己的媒體業務圈,與一些資源相通、渠道相同的機構單位尋求合作機會,打破孤軍作戰的單打獨斗經營方式和地域、部門限制,開始跨地區、跨部門組建媒體運營公司或跨界投資公司,在兼并重組中邁出新的步伐。
為全力應對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廣西日報社自2016年起積極謀劃建設“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推動旗下報網端微從相“加”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盡快發展成為媒體形態、傳播形態和產品形態相“融”的新型融媒體生態
系統。
“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是一種新型的媒體生態系統,力圖通過這一系統的構建,實現廣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改系統可概括為“一個系統,三個平臺,四種形態,五類產品”。
其中,三個平臺包括新聞輿論引導與意識形態管理、政務信息公開、智慧民生服務的“新聞+政務+服務”三個平臺;四種形態,即要對自治區、市、縣三級媒體的“報、網、端、微”四種形態進行匯聚、管控、服務;五類產品,包括建設并形成“PC網
站+手機網站+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的五類產品矩陣。
在備戰全國兩會前期,“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展現了它的首秀。廣西日報社聯合廣西各地市打造的“廣西云”廣西區市主流媒體聯盟應運而生,廣西區市主流媒體聯盟建立聯席工作機制,在全國兩會上攜手打造“云上”兩會平臺,實現兩會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協同作戰、融合傳播,通過這種對內容資源進行布局相加的整合,使每個聯盟成員都能展風采、創亮點、出成果,以更為出新出彩的融合傳播報道,為全國兩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這無疑是新媒體深度融合一種全新的嘗試。
面對這種日新月異的媒體融合趨勢,新媒體編輯更要主動結合各自集團的正在通過架構改革轉型,一邊加強自身的資源應用能力,一邊學會整合身邊的各種線上線下資源,根據行業的發展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和新媒體技能,將更多種形式的新聞整合技巧,運用到每一次主題報道中,從而為新聞單位的新品牌再造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