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紅
河池學院,廣西河池 546300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誕生,新媒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媒介使用渠道和平臺。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新傳播革命、媒介化社會的到來以及社交媒介的誕生,傳統媒介環境下的傳播范式發生變化。互聯網媒介技術便捷性和去中心化,傳播“渠道霸權”時代終結,社會個體“自我賦權”時代的到來,傳播主體多樣化,公民記者和草根新聞傳播者成為互聯網時代下的主流。大學生在應對和處理互聯網媒介帶來的信息超載和輿論泛濫,網絡虛假新聞與網絡暴力時,自身的媒介素養對他們處理信息與傳播信息彰顯出重要的作用。傳統媒介環境下培養和擁有的媒介素養對于“互聯網+”的媒介環境已經過時,無法有效應對媒介技術變革。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媒介素養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 互聯網+;傳播范式變革;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0-0155-03
媒介素養概念源自英國學者Frank Raymond Leavis和他的學生Denys Thompson合著的《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于不同媒介的特質與功能的認知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參與媒介、運用媒介及其信息為個人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能力[1]14。不同時代總會誕生不同的傳播技術,進而產生新的媒介,不同媒介背后總是體現了社會大眾不同的訴求。換言之,不同媒介時代必然賦予媒介素養不同的內涵[1]20。伴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形態呈現多樣化,互聯網技術誕生帶來了傳播形態的多樣化,社會化媒介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移動互聯網與手機媒介形態的出現,在新媒介賦權的語境下,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階層多樣化,草根階層與精英階層共同活躍在社交媒體平臺。互聯網媒介帶來的去中心化特質,社會底層群眾接觸和使用媒介的門檻低,傳播主體多元雜質化,傳播主體價值觀多元化,傳統新聞把關人角色的弱化與缺失,互聯網與社交媒介中充斥中不同形態的話語與輿論,信息泛濫與超載。因此,媒介素養教育在“互聯網+”時代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對于互聯網用戶甄別與解讀信息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有助于社會輿論的引導,凈化網絡空間,減少與遏制虛假信息與網絡謠言的傳播。
1 “互聯網+”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大眾傳播
變革
互聯網的出現,大眾傳媒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產品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領域,我們又重新回到部落化的生活狀態——網絡部落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傳播特點,信息的滲透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化,網絡輿論多樣化,網絡用戶參與社會活動更多利用社交媒介平臺,互聯網為社會大眾在人際擴展、社會參與方面提供了重大作用。但是互聯網和社會化媒體也給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
1.1 草根階層的興起,把關人角色的弱化
互聯網與4G技術的發展,社會大眾對于媒介使用權越來越接近,大都數社會個體都可以運用手機或者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成為傳播主體。在當下,社交媒體的興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方便性和可接近性,用戶可以在無線網絡或者4G網絡覆蓋范圍內隨時進行信息傳播、信息評論以及視頻傳播等傳播活動。區別與傳統的職業新聞記者,互聯網時代下的傳播者更具有草根階層的特征,他們大都來自社會底層或者社會大眾,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因此他們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由于缺乏新聞專業素養,對于新聞真實性無法甄別,無法正確區別事實與觀點、事實與謠言、事實與虛假新聞之間的關系,因此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會造成虛假新聞與謠言的二次傳播者。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缺乏傳統把關人對網絡信息進行把關,網絡中充斥著不同形態的輿論與信息。
1.2 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之間的界限模糊化
由于長期沉浸在媒介世界里,許多大學生無法區分擬態世界與真實世界。當下互聯網媒介為我們大眾提供了各種方便,也會大眾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社交類、游戲類、生活服務類、學習類網站,大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間內運用網絡平臺可以解決人際交流、衣食住行、學習與工作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大學生沉浸在互聯網營造的虛擬環境中,漸漸脫離現實環境,與同學、老師、家人之間的互動減少,與外界之間的交往減少,他們把自己包圍在互聯網媒介所建構的擬態環境里,成為所謂的“容器人”。他們的思想、感情都收到擬態環境中信息與輿論的影響,對外界缺乏交流,接觸不到其他的意見和觀點,就會形成極端性的思想與自我。
1.3 社會化媒介帶來的群體極化與信息繭房效應
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互聯網傳播特別是社會化媒體中的信息傳播,使得信息遮蔽現象嚴重。在當下,社交媒介的誕生,特別是當下大學生使用和接觸最多和范圍最廣的微信,它具有協同過濾的機制。通過使用微信設置功能,可以對微信好友的朋友圈進行設置,可以不關注一些和自己價值觀或者意見不一致的好友動態,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志同道合的微信群。這樣就導致遮蔽了對自己不感興趣或者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和觀點,這樣一種選擇性過濾機制對于信息的遮蔽,使得人們在進行意見表達或者信息判斷時會出現偏差。他們看到或者聽到的信息都是與自己觀點意見一致的信息,就如同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聽到的都是自己的回身,產生了如桑斯坦所說的“信息繭房”。
2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轉型與提升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大眾傳播的變革,媒介素養的內涵也不斷擴展與延伸。在新的傳播技術與環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大學生個體都能參與信息生產與傳播時,媒介素養就成為大學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專業新聞生產與用戶新聞生產共同繪制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景觀,傳統的媒介素養已經不適合當今的傳播環境。如果不及時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灌入新的內涵,就會由“媒介是人的延伸”“人是媒介的延伸”轉變,媒介反過來對社會個體進行壓制與奴役。
彭蘭教授針對社會化媒體時代,對媒介素養做出新的理解,她把媒介素養分為六個方面:媒介使用素養、信息消費素養、信息生產素養、社會交往素養、社會協作素養以及社會參與素養。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內容的傳播者與生產者,因此“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教育影響到社會的秩序建設與社會輿論的引導,也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因此,“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與轉型可以借鑒彭蘭教授提出的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公民媒介素養的要求。
(1)媒介使用素養的提升。傳統媒介環境下,大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信息,通過報紙閱讀或者觀看電視獲得信息,對于大學生技術能力要求較低。互聯網、手機與社交媒體的發展,都要求媒介的使用者與用戶掌握相應的技術,所以,媒介的使用能力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之一。媒介使用素養,不僅要求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掌握相應的新媒介技術,還要求在大學生新媒介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使用新媒介。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從事很多活動,既可以是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學習方面的。但是部分大學生卻運用互聯網進行網絡犯罪,利用互聯網來進行經濟犯罪,也有部分網名把互聯網作為一種發泄私欲的工具,在互聯網上對他人進行污名化甚至利用人肉搜索來暴露他們的隱私,很多大學生還在互聯網進行黃色視頻與低俗內容的傳播。
(2)信息消費素養的提升。網絡媒體與社會化媒體中,傳播主體的多樣化,信息來源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有效甄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的辨識、分析和批判的素養也是“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需要提升的媒介素養。第一,大學生篩選信息的媒介素養的培養。在當下,互聯網信息多樣且雜質化,大學生在進行信息選擇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借助專業的搜索引擎工具或者專業化網站,另一方面通過多渠道來獲取信息,再將信息進行對比,或者求助于專業的機構或者意見領袖來獲取有效的信息。第二,識別與分析信息的媒介素養。新媒介環境下傳播主體與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以及當下碎片化的媒介特征,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時效性與權威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挑戰。特別當下媒介賦權下,社會大眾與個體都可以利用手機與社交媒體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但是作為非職業與專業的傳播者,他們傳播的信息或者視頻只是某個事件的部分內容。因此大學生在進行信息判斷的時候,要用平衡與全面的視野與思維來識別信息。
(3)信息生產素養的提升。在互聯網媒體與社會化媒體時代,媒介賦權使得用戶生產內容(UGC)流行,草根記者與公民新聞日益普及。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在消費信息的時候也在生產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缺乏專業的媒介素養,對于信息的把關不嚴格導致信息的內容與質量良莠不齊。首先,大學生在進行原創信息與內容傳播的時候,要嚴格把關信息與內容的真實性,傳播完整的有價值的信息。其次,大學生在轉發信息與新聞時,要審查信息來源與真實性,轉發新聞時要標明消息的來源,對于沒有授權的信息與新聞不隨意轉發,對于內容真實性無法確認的信息與新聞也不隨意轉發,在轉發之前要思考,不做虛假新聞與網絡謠言的二次傳播者。
(4)社會交往素養的提升。互聯網與社交媒介的出現,使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深度與廣度達到一種空前盛況。一方面,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發展的虛擬社會交往網絡而形成的人際關系,由于網絡人際關系發生在陌生個體之間,彼此了解不多,但是部分大學生容易把這種陌生的網絡社交關系發展到線下,許多大學生被網絡陌生人帶來經濟等方面的損失。另一方面,網絡匿名性,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對于他人的隱私不尊重,隨意把別人的個人信息與隱私公布在互聯網上。在進行評論時,對于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贊同時,就通過語言和網絡暴力對他人進行辱罵與攻擊。大學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要理性交往與選擇交往對象,尊重他人表達權與隱私權。
(5)社會參與素養的提升。互聯網與社交平臺成為社會公民參與社會活動與關注公共事務的重要媒介,微博等社會媒體也成為中國“公共領域”的理想代表。當代大學生對于公共事件與社會問題的意見表達一般都是借助于互聯網、微博媒介平臺,因此,大學生與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事關網絡世界的秩序,也影響社會輿論的引導。大學生在利用互聯網等參與社會事件時,要積極理性的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學會理性表達與討論。
參考文獻
[1]劉勇.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20.
[2]彭蘭.社會化媒體理論與實踐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盧峰.媒介素養之塔: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的媒介素養構成[J].國際新聞界,2015(4):129-141.
[4]陳夏蕊.新傳播技術呼喚新“媒介素養”[D].合肥:安徽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