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蒼
摘要:文化是人類歷史的智慧總和,它由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千,博大精深。《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保證文化的傳承性,又要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手中發揚光大,于教師而言,是一種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學 意義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146-02
一、何謂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就是文明演化,其是一個宏觀概念,人類發展的所有歷程均可稱之為“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
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無明顯斷代傳承:中華文化在傳承中雖然受到短暫時期內的特別原因產生中斷或發生變化,但總體變化不大,因此可稱之為無斷代傳承。
(2)歷史悠久:從有意義的巖壁繪畫到文字,文化傳承延綿至今已有六千余年歷史,中華歷史的每一秒鐘都有浩蕩磅礴的文學之音響徹其間。
(3)文化總體內涵豐蘊,體裁多種多樣,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例如前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4)代表人物眾多,如群星耀燦,各領風騷數百年。
以上的種種,注定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獨樹一幟的超然地位,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信心對學生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就偉大在中華文化的思想,學好語文,傳承這份偉大,是每一名同學的榮光所在。”
二、在課堂上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學的力量
(一) 美在有意無意間
文學的力量不體現在物理作用力上,也無法用一個化學公式來表達清楚,也許在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地點,某一件似曾相識的事件發生,文學的力量就會莫名地直接作用于心靈,徘徊在腦海。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讓人能把這種突然涌現出的情緒形成文字,記錄在筆端紙上。縱觀傳統文學中的詩詞歌賦,大體就是如此。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文字的力量,從一首古詩、一篇古文中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把一首古詩拓展開來講解,可以讓學生們體驗到文字通過組合所產生的能量。例如:從杜甫的詩中體驗人文情懷,從李白的詩中感受豪放飄逸,陸游的愛國、文天祥的氣節、陶淵明的隱逸、韓愈的師說,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道德準則和普世價值觀。
(二)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每一名中國人的驕傲所在,晚清之后的百年屈辱更鞭策著國人的自省與奮發向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大放異彩,每時每刻都在提醒我們要繼承,更要發揚;要利用,更要保護。2008年奧運會的昆曲驚艷了整個世界,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春聯更是紅得耀眼。因此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古詩古文了解當年的那個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輝煌,會極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
(三)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人生準則
這方面的例子在語文課本中很常見,比如: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是九年級下《孟子兩章》中的一句話,在課堂上以此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人生需要一個志向,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生并不是心想事成,一帆風順的。困境中不頹唐,逆旅時不沮喪,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目標。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八年下的《岳陽樓記》,千古名文。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在社會上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教師,由衷地希望學生做這樣一個“優樂”之人,百年育人的評判標準正是如此,學生的人生價值體現正是如此。
(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一種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的文字力量,結合當今實際,學生會感受到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國家建設的今非昔比,增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服務意識。
(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的詩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正確的愛國主義可以讓學生樹立嚴謹的世界觀與道德觀。
(5)“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與親情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游子在外,思家情切,字里行間的那抹鄉愁與情思激發起學生關于親情的感念,由此而產生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以上舉例不過是傳統文學在教學中的幾點而已,還有很多,限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
(三)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及閱讀理解能力
中華傳統文化覆蓋極廣,但大部分都會體現在文字之上。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傳統文學中嚴謹的凝詞煉句、語簡意豐的內涵意境體現的講解,
使學生學會如何用最簡單、最精練的語言對事物進行闡述,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凝詞煉句的終極體現,寥寥數字便勾勒出一副由遠及近的深秋寂寥景象。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此小令進行拓展開來的寫作訓練效果極佳。如果再配合講解歐陽修的“逸馬殺犬于道”典故,就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寫作熱情。
三、講解傳統文化的多種途徑與方式
(一)時間上的選擇
除了在課堂上按照授課進度講解課文之外,在傳統節日中完全可以進行現時講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大致有除夕、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還有“驚蟄、雨水”等節氣,過年時的春聯、清明時的祭奠、端午的龍舟、中秋的明月……節日里的傳說,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之相應的文學自然而然地就被學生學而知之。在傳統之日講解傳統文學,不僅會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二)地點上的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讓出門游玩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除了學校組織的郊游遠足之外,很多學生還會在寒暑假期間去旅游。學生置身山川名勝之間,自然會有應時應景的詩詞文賦。可以“一覽眾山小”,也可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還可以如《岳陽樓記》中描述的那樣,看盡四時煙云變幻。借此機會,讓學生寫出游記或筆記,會讓學生在飽覽風景的同時不再抵觸寫作。
(三)形式的選擇
讀書會、辯論會、國學講座、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靈活而有序的課程安排,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學
習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會等小競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四)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配合
語文是文化中最基礎的那一部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涵蓋包容其他學科的內容,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尤其如此。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無數的歷史事件直接催生出無數優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講解時,難免會用歷史背景來分析,形成考核的知識點,因此,語文教學最直接關聯的其他學科就是歷史與地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在講到這里時,作為語文教師難免要系統地全面講解:慶歷四年是那一年?滕子京是誰?他為什么會謫守?這是從歷史范疇來講解。巴陵郡又是哪里?課文后還有“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就是地理方面的問題。
七年級上中沈復《童趣》:“明察秋毫,見渺小之物必細查其紋理”,其后又描述蚊蟻等事物的特性,這其中也涉及了一些生物學中食物鏈的相關定論。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會對學生進行最基礎、最夯實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更會在道德準則及行為標準上對學生產生終其一生的深遠影響。傳道授業解惑,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寫作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充沛的知識儲備量必不可少,嚴謹細致的教學態度不可或缺。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