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格
摘 要:在初中化學課堂上,微課技術的出現,恰好彌補了素質教育在開展中的一些局限性。如何在初中化學的課堂上,將微課授學的效果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是當下初中化學老師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內容。靈活的微課授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更為透徹的掌握,加深學習見解,提高學習質量,還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微課;應用探究
將微課技術與初中化學內容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保障化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當然,在實際的應用中,老師也要有明確的認識,不是所有的化學教學內容都適合微課的教學手段,對于這一點,老師要有清晰的認識,對教學做出準確、清楚的規劃。
一、利用微課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境
對于任何一門功課而言,興趣始終都是最好的老師,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部分老師對化學教學產生了一些錯誤的看法,只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久而久之,學生對課堂不再具有期待感,甚至是厭煩化學這門科目。所以,針對這個問題,老師首先要改變學生對化學課堂的傳統認識,結合實際的教材內容,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加深他們的學習印象。
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水”這個章節的內容時,關于水分子的化學反應,老師在教授中,僅僅依靠口語的表達,是很難幫助學生對微粒的概念進行形象的了解的,這就阻礙了學生從微觀角度掌握化學反應。所以老師不妨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微課的教學手段,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視頻的觀看,幫助學生認清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由分子破裂為原子,然后再由這些原子重新組合為新的分子。同時,還可以在微課教學中插入動畫演示的內容,幫助學生發現在電流下,一個水分子是怎樣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又是怎樣相互組合,形成氧氣和氫氣的。在微課技術的幫助下,即使是肉眼難以觀察的分子、原子,也可以通過相關的視頻演示呈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對微觀的化學世界產生更為強烈的好奇心。
二、利用微課來創新課堂的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基礎階段,由于學生在之前并未接觸過系統化的知識內容,所以他們對化學學習不免會有一些畏難情緒,這就需要老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引入相關的化學實驗,來對學生的直觀感受進行引導。但是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以及某些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為了實現實驗教學的意義,不妨借助微課的內容,來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還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
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這個章節的內容時,其中在探究的環節中,需要利用赤磷來對空氣的成分進行鑒定。根據化學反應我們可以得知,赤磷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五氧化二磷,這是一種酸性的氧化物,并且具有較強的腐蝕性,所以老師不妨利用微課的方式,提前錄制相關的實驗現象,或者是從網絡上獲取相關的實驗視頻,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這樣學生在了解相關實驗現象的同時,也可以避免化學實驗造成的危害。還有,在初中化學里,有些實驗具備較為復雜的演示過程,很難在實驗課堂上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如在對水進行蒸餾處理時,冷凝管和蒸餾瓶都不是必備的實驗用具,老師在微課中引入相關的實驗視頻,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直觀的了解與掌握。微課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視覺刺激,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后續的理解與記憶。
三、利用微課達到全面性的教學目標
無論在哪個階段、哪個科目的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存在差異,老師都無法予以回避。素質教育強調教學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有限,無法對每一名學生的學習問題都予以解決,這就導致全面性教學無法順利地開展。針對這個問題,利用微課教學的方法,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與記錄,將相關的化學知識以“點”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針對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逐項進行回顧與總結,進而達到全面性的教學目標。
利用微課技術,老師可以搜集歷年中考化學的考點、經典的化學題型以及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解析,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師利用微課視頻精練的特點,可以將每堂課的學習重點進行結構化的總結,幫助學生對那些細小的學習問題進行總結,同時學生還可以將自己在每堂課上的學習疑點上報給老師,讓老師在微課制作中,對這些知識難點進行串聯式的講解,方便學生掌握。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發達,老師不妨在班級內建立一個微信群,將每堂課總結出的微課視頻上傳到群文件中,讓學生在課下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如果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也可以利用以往的微課記錄,在課下進行多次學習,進而達到教學的全面性。
總而言之,在當下的初中化學課堂上,對于微課的教學手段,老師要持有開放的教學態度,掌握其具體的使用方法,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對一些過于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吳玟瑜.初探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6(23):60-6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