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婷
摘 要:中國傳統人文教學文化歷史悠久,在傳統古典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中國古詩詞文化的發展曲折多變,不同時代的發展背景催生了不同特色的詩詞底蘊。新課標對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發展任務。基于此,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進行細化分析,并提出優化古詩詞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徑,以期借此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
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中,教師需要通過對古詩詞的講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古代詩人作詞作詩的目的有很多種,有的是抒發相思之情,有的是抨擊社會現實,還有的是為了抒發愛國情懷而作詩作詞。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每一首詩的背后都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聯系。這些古詩詞中孕育著一定的人文情懷,為了將這些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不斷傳承,就需要在當代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古詩詞文化進行剖析,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偉大的情懷。
一、新課標下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感悟自然能力的培養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詩人在表現個人的內心情感時較為隱晦,往往通過隱喻的方式表達個人思想。很多愛國主義詩人在抒發自身的愛國情懷時,往往會添加對美麗自然景觀的描述。小學生的內心世界無法達到詩人那樣的豐富,便會通過空間想象能力來勾勒出詩中的自然情景,通過自然情景的想象使學生對自然感悟的能力得到培養。
2.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古詩詞人文教育中所展現出的思想文化都是當時社會背景與詩人自身心理的反映,其中蘊含著詩人寫作時的心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古詩詞進行教學,能有效地讓學生領會到詩人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在空間想象的過程中使自身的思維創造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在詩人所宣揚的情感中被感化,逐漸形成古詩詞中詩人的良好修養,對一些愛國情懷和人生哲理進行創造性的感悟,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小學詩詞課程資源涉及歷史、科技和文化,這些課程資源中也包含著各個時期的文化。強化小學人文素養教育,能夠將古詩詞中人文素養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滲透,進而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文化時使自身的思想觀念得到矯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文化時形成全新的經驗與理念,做到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
二、新課標下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徑
1.融入古詩詞的背景文化,強化學生人文情懷的感受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選材都是經典古詩文化,每一首詩詞的發生背景都有極大的差異性。古詩詞的表面文字抽象、難懂。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此,教師在古詩詞中要盡量將每首詩詞的文化背景進行講解,讓學生從詩詞講述的故事中進行深入學習。當學生對每首詩詞的背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更加準確地體會當時詩人作詩時的心情,進而透徹地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一定要組織好相關的語言,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并強化學生對人文情懷的感受。
教師在對小學語文六年級的古詩《別董大》進行教學時,學生只能對其中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進行字面理解,而不明確高適對景物的描寫是出于什么原因。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此詩的深層內涵,教師便可以將《別董大》的故事發生背景進行簡單陳述,使古詩詞的背景文化留在學生的腦海中,并按照 由大到小的方向進行介紹。例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這是一首送別詩,之后再詳細地介紹。如此一來,學生在詳細的文化背景下便明確了古詩的產生背景,使學生的人文情感得以強化。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在我國語文教育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學生能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提高學習興趣。古代詩人在進行作詩作詞時,往往會融入個人的生活感受,然而其所描述的生活又高于其生活。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第一,導入情境,教師在對《商山早行》進行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將創設出的情境定位在煙霧蒙蒙的早晨,通過各種動物的叫聲打破寧靜,這種畫面感十足的情境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第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鑒于之前情境的創設,學生便會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早行?要去哪里?這種求知欲望便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對創設的情境進行感悟,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商山早行》是唐代詩人溫庭筠所著,雖然唐代離我們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通過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學習效果也十分明顯。
3.對古詩詞的詩句細化解析,提高學生文化情感
對于學生而言,古詩詞中的詩句十分抽象,但從字面的理解很難明確詩詞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和內涵。這是因為古詩詞是詩人通過文字的濃縮形成的,在詩詞的制作中,很多詩句還采用倒裝的方式進行組合,并對一些潛在的含義進行省略。這正是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的障礙。為此,教師必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對古詩詞進行講解,對詩句進行細化解析時要具有針對性,進而使學生對古詩詞形成正確的理解。
比如,教師在對李白的《贈汪倫》進行講解時,要對詩句進行細化解析,讓學生體會到詩句中抒發的友情。同時,教師也要對“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自然景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深入感悟李白內心情感世界的同時,進一步感受中國詩詞文化中那種獨特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此外,教師還要對詩詞中的特殊表達形式進行解釋,例如詩中“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踏歌”,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教師便需要對“踏歌”進行單獨的解釋,即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
4.深入探究古詩詞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轉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為主要方向。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通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古詩詞的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讓學生深入貫徹探究,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強化。例如,教師在對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進行教學時,需要在前一節課給學生留下課堂作業,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作者和古詩詞的產生背景,學生還可以通過分組進行資料的整合。在正式講解古詩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溝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得以充分提高。在自主學習中,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入探究,能夠大幅度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而言之,古詩詞文化是我國傳統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古詩詞文化教育的貫徹能夠將其所蘊含的人文素養進行傳承,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古詩詞文化中的人文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師要積極肩負起對傳統人文教育傳承的重擔,積極地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格桑.探討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措施[J].藝術科技,2016(4):343.
[2]陳琳,孫翠紅.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華夏教師,2016(2):54.
[3]李娜.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福建質量管理,2016(1):199.
[4]徐秀華.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J].中國培訓,2015(20):285.
[5]王一喆.王崧舟古詩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