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民
“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指的是在教育教學中“教少學多”。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呢?
1.以讀引讀,讀悟結合
“以讀引讀”,既指由讀到這一類、這一篇或這一點引發了思考,并由此聯想到相關的閱讀資源及生活經驗,也包括由此生發想去閱讀更多的文章,探究更多的問題。在閱讀中,我們提倡“人人有點、點點有思、思思有文”,聯系先前的閱讀經驗,讓知識自由鏈接。
單篇文章可以由某一點的深入領悟輻射開去。“以讀引讀”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詮釋理解。例如,在教學《<論語>二則》時,一個學生對“溫故而知新”有自己的理解:“毛主席為什么要把《資治通鑒》讀17遍呢?從他的批注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每讀一遍就生出一些新想法,所以他會不斷地讀。這就叫‘溫故而知新。”學生課外掌握的知識在這里發揮了詮釋文本內容的作用。第二,對比質疑。例如,學習《用奇謀孔明借箭》一課,一個學生談到:“周瑜是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人。”馬上有人反駁:“這樣看人是片面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看出周瑜文韜武略、氣度不凡!”由此看,“以讀引讀”會構成沖突和碰撞,但起著深化理解、打開思維、開闊視野的作用。第三,誘發欲望。例如,學習《圍魏救趙》一課,學生以此為原點,產生了多元探索的欲望:有的同學想探究馬陵之戰是否也用到了此計策;有的同學想把其他使用這一策略的著名戰役做系統梳理……
在單篇文章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把一單元或一類文章進行重組,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例如,北京版教材第八冊第三單元是一組寫景的文章,在3篇精讀課文學完之后,我們上了一節單元梳理提升課,旨在發現觀察方式與文章的寫作順序及表達內容之間存在的關聯。發現與提煉一類文章的表達規律,就可以讀一類,引一類。
2.讀熱了就寫,寫最熱的點
“讀熱了就寫”,這里的“熱”是一種思維和情緒狀態,是在讀中呈現出的一種“情感噴薄、文思泉涌、欲罷不能”的狀態。按照落筆時機,“寫”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當堂落筆,直抒胸臆。在課堂中,學生經過交流與碰撞,情感達到巔峰狀態時,不妨給他們一段時間,讓他們自由揮灑。二是專項探究,個性表達。學校鼓勵教師針對本班學生的興趣以及自己的特長開展個性化閱讀。漸漸地,校園里還出現了一些跨班、跨年級的文學社團。在全校濃郁的書香氛圍中,學生自然由讀到寫,逐步走上了“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創作之路。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生本理念下適學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B15042)部分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