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中學生上網,家長和社會上的反映是:孩子會學壞,影響到學業,應該禁止。可孩子們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烈的探究心理。尤其青春期具有很強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而互聯網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要想幫助中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應該關注中學生為何如此迷戀網絡,怎樣幫助他們正確地利用網絡。
關鍵詞:網絡;沉迷;學生;家長
一、沉迷網絡是誰之過
1.家庭之責
(1)教育水平不高,知識面窄。文化水平低,教育觀念滯后是造成農村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脫節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意識到教育具有隱性,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過多的是用暴力來解決,殊不知,這樣把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推向問題解決的更遠方,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問題的解決,而網絡又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泄、“溝通”的平臺。
(2)留守兒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多數家長為了生計而長年奔波在外,他們緩解了一時的經濟困難,但也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情——對子女的教育。認為只要滿足子女對金錢的需要,孩子就會好好學習,自己也盡到了責任。可他們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無法用金錢彌補的,孩子被扭曲的心靈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強的心理已很難矯正,這些孩子大都學習成績差、紀律觀念淡薄、經常與社會上的不良人員來往,沾染了社會上的惡習。學校—社會—家庭鏈條脫節,使部分未成年人放任自流,進出網吧成為家常便飯!
(3)離異子女。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孩子——離異子女,他們不能在父母的關心、關愛下心境平和地專心學習,往往性格孤獨自卑,或者渾身“長刺”,總是處在精神不安的狀態,學習成績顯著下降,甚至破罐子破摔……未來發展很難預料,他們一旦不是以正常的方式接觸網絡,往往會被網上不健康的東西牽著鼻子走,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在網絡中尋找“朋友”、尋找“父母”之愛,甚至在網絡中宣泄自己……
2.學校之責
(1)學習壓力過大,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馳騁的空間。
(2)班級學生過多,老師教學壓力之大,使老師無法面面俱到地對待每個學生。
(3)個別老師只知教書,不知教育的不負責任做法。
3.社會
(1)“黑色”網吧經營者。網吧主要以營利為目的,農村中很多網吧連經營許可證都沒有,封閉的窗戶,封閉的門,煙霧繚繞,喧聲震天,里面坐的多數都是小學生、中學生。有的雖然有經營許可證,但是也總是能看到孩子們的身影。
(2)某些主管部門監管不力。不良網絡誘發犯罪。心理不成熟,自我保護意識差,難辨是非,接受過多負面影響,終將受其毒害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孩子休閑的場所為“零”。周末沒事,無聊,上網打發時間。沒有什么休閑娛樂的場所。
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是家庭、學校、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面對越來越迅速普及的網絡世界,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
二、面對沉迷網絡的孩子,我們該做什么
1.家庭
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在校表現,平時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去向,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多與孩子溝通,少指責,多了解,多引導,多學習。面對孩子的上網,不應該一味地指責,而應該正確地引導。
(1)正確引導,將上網看作一種勞動、一種學習、一種技術;及時糾正不良習氣,拋棄上網的無聊、浪費、惡作劇;科學安排學習和上網時間。
(2)協助教師,使孩子正確理解上網:網絡是用來學習、工作、溝通、交流的工具,準確引導孩子,使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
(3)和孩子在一起上網沖浪,培養孩子的興趣,可以互相發E-mail,或網上聊天,使自己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
2.學校
學校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問題應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對家長的指導
經常和學生家長交流與溝通,及時把學生在校情況與學生家長交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情況。
(2)對學生的教育
首先,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意識,遵守基本網絡道德,辯清虛擬世界與網絡世界的區別,應在學生上網前就向學生傳播有關上網可能導致心理障礙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礙產生的方
法,使學生盡量避免上癮。
其次,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尤其網絡道德教育,增強中學生的防范能力和辨別能力。正確地利用網絡,讓網絡為我所用。
最后,積極開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應該從多方面拓展自己的愛好。
3.社會
(1)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理。
(2)多為中學生提供休閑的社會學習環境。比如社會實踐勞動活動、體育運動等等,讓學生有事可做。
孫中山先生早在20世紀初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網絡化是當今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潮流,上網是未來公民的“必修課”,家庭、學校、社會應當攜起手來,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在網絡道德引導下,以正確的態度讓網絡為我所用,使學生學會正確運用網絡,真正成為未來網絡世界的
主人。
作者簡介:苗軍梅,女,漢族,本科,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音樂教學工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