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改革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主體的互換、教師角色的變化擺在了所有教師的面前。而面對新課改的迅速推進,自己一開始不以為然,甚至抵觸,而后隨著改革的不斷進行,自己開始感到迷茫:以往的教學都錯了嗎?開始反思,慢慢地認識到了問題,對新課改逐漸接受,最后成為積極的推進者。回想從前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教學上越來越缺乏創造力,墨守成規,知識體系也日益老化,從而使自己的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教學中出現了瓶頸,如何打破這個瓶頸,實現教學的又一次飛躍?新課改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平臺,走出去,觀摩學習,迎進來,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正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我的歷史課堂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既是師生共同學習發展的場所,也是我們情感成長的地方,這里就以我的一堂《戊戌變法》教學課談談我的轉變。
一、導入環節:詩歌與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突出教學內容主題
傳統的導入,無非是溫故而知新或者運用視頻、圖片調動學生。而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想到本節知識理論性比較強,如果單純用語言,感染力不強。因此,我設計了圖配詩的方式,“無奈清季風雨交,外寇內患日飄搖。圖存光緒瀛臺冷,縱欲慈禧頤園驕。誰言危局無輔弼,敢有志士橫刀笑。康梁鼓噪聲方熾,武昌城頭傳巨炮。”既滿足了學生的視覺感受,又培養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把本節知識巧妙地貫穿于其中,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在教學中,導入環節安排的時間并不多,但它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它不僅僅是為后面的正課內容做準備的,還具有調整學生學習心理、提示學習內容的作用。一堂課剛剛開始前,學生的情緒還處在波動之中,或沉浸于上節課中,或還在下課的興奮中,如果這時教師馬上講授新課,學生還沒有回過神來,很難進入學習狀態。這時運用情境,通過圖片的視覺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詩歌又讓他們直接體會作者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這就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思想與知識上的準備。
二、新課環節:問題創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自主合作學習
這堂課中,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戊戌變法的歷史根源,一個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思想。按照以往教學模式,對于重難點知識,教師統統一講到底。這次,在處理這兩個知識點時,我則將問題情境化,采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與圖片材料來創設情境,用巧妙的設問來突破重難點知識。在分析戊戌變法的歷史根源時,先顯示了《馬關條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片和甲午中日戰爭戰前戰后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表格,然后提出問題:“這些歷史現象和戊戌變法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這種方式,把學生的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使他們通過自己思考就能得出結論:前者反映了當時我國民族危機深重,是變法運動開展的社會基礎;后者則說明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有所壯大,為變法提供了經濟與階級基礎。
而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思想主張,我采用了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材內容和提供的資料填表完成的方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讓他們樹立互幫互助的集體協作觀念。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康有為的思想,在這里我巧妙地插入了康有為的著作《孔子改制考》中的一段話“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接著設問:上述材料反映了康有為思想的什么特點?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此做法有什么利弊?層層深入的設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思考問題,最后揭示出其思想的局限性,學生從中既獲得了知識,又有了一種意猶未盡的學習感覺。
三、小結環節:創設學生自己動手的情境,留下學生繼續探尋的懸念
課堂小結環節中,我安排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找出知識點間的關系,自己動手畫出一張本課的結構圖。學生完成后,互相點評,找出其優缺點。這種方式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也是對新課程理念下評價方法的一種嘗試,它既能反饋出學生對本節知識掌握的情況,又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一舉兩得。學生通過自我小結,發現本節的知識點都指向了戊戌變法,他們發出了疑問:戊戌變法是怎么一回事?這就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好奇心理,為下節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堂課并不能證明課改的成功,但它卻是對新課改精神的一次有力實踐,也是自己突破教學束縛的一次嘗試。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貫徹新課程理念是提升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如一句俗語所說:我們永遠在
路上!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