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娜
摘 要:當代世界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而個性化教育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教改的趨向。
關鍵詞:個性培養;教學;美術
個性主要是指個體心理的屬性。個性是區別于他人獨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機組合,是個體全部心理機能的獨特的整體性。從發生學上看,個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由此可見,個性可以在主體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中而形成。
那么,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同時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更應該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而美術課程本身又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通過美術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自主選擇的機會,還能給學生充分展現的舞臺。這都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促進學生個性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于學生自身來說,能夠有獨立人格的空間,每一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園地,更容易使他的個性得到發展。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比如在課堂上總是會有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很多事情都喜歡問為什么。每當這個時候,我都不會斷然去制止對自己所想、所感的表達,而是認真、靜靜去聽,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針對好的、有個性的想法和問題,我會讓其他的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思考、合作分析和合作討論幫助提問題的學生最終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不僅使他們學到了新的知識,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還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充分得到發掘,從而達到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
過去,我們美術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傳授學生知識、掌握技能,而相對忽略學生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尤其忽略對學生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現在,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美術教師既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還要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體驗以及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形成自己獨立自主的個性。
自古就有“師道尊嚴”的教育價值觀,過分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絕對權威,而學生只能是被動服從教師的教育和教學。為了改變過去這種“填鴨式”的、枯燥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真正體會到一種平等、合作和互動的關系,美術教師就要由以往每節課當中的主導者變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更要作為一名學生心語的傾聽者和積極的反應者。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在美術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的多樣性,尤其包括興趣、能力、行為、個性等方面的多樣性。
其實,關于個性的解釋有很多,作為一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深深體會到個性化教育就是要針對所有的學生,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創設適合于每一個學生的美術教學情境,讓他們各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相應的但又不同于其他人的個性發展。
在美術課堂中,往往有一些被稱為“后進”的學生,對美術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似乎他們在美術課堂中找到了表現自己的地方,完全與其他課上判若兩人,他們積極地暢所欲言,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展現自己的才能。他們充分地顯示著自我的才華,在美術課堂中找回了自信心,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了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立空間。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個性,這是一種由體力、精神力量、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緒等因素組成的極復雜的合金。”而教師的技巧在于善于覺察兒童的天賦,善于確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
作為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而是要輔助其他課程,更好地加強各學科的橫向聯系,并且重視對每一個學生創新精神與個性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綜合實踐能力,讓他們以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待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使他們在美術這門學科中,充分感受自然、體會美術之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評價美、創造美的能力。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與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心情舒暢、思維活躍,使每一個人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教師在針對學生個性的不同特點、特長和潛能提出有目的性的問題,會對他們進行培養和訓練,但又不能聽之任之,要適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向好的方面發展,讓他們在美術課堂中充分表露自己的個性,也要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個性,不僅是人的性格的一種表現,還是人自身的一個財富。一個具有個性的人,不僅能獨立思考,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從另一個意義上講,個性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學科作為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在未來社會生活、學習中具有個性的多樣化人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