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連軍
[摘 要] 審美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而語文學科因為其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和情感內容,成為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要實現對中學生的審美教育,一方面要通過教師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身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教師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將美在生活中表現和創造出來。
[關鍵詞] 中學語文;審美教育;多樣化
一直以來,審美教育未在中學的語文課堂中受到重視,并且實現的途徑也主要以教師的宣講為主,這極大地限制了審美教育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效果。豐富審美教育途徑,可以從多方著手。
一、從語文課文中欣賞美
中學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存在著各種美,既包括課文的內容美,即自然美、社會美、意境美等,又包括課文的形式美,即語言美、技巧美,等等,都需要用心欣賞。
(一)感受課文內容美。自然美一般被認為存在于大自然中,但是優秀的作家可以通過文字將自然美記錄下來,這樣審美能力高的人通過文字就可以讀到自然之美。描寫自然美的文章有很多,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魯迅的《故鄉》、朱自清的《春》等。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美一般還蘊含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意識,因此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在自然物中的豐富情感。魯迅在《故鄉》中寫道:“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弊髡咄ㄟ^對荒涼的自然環境的描寫,抒發自己心中的悲愴之情。
感受社會美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美存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之中,也存在于各種社會人際關系中。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描述社會美德的文章,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在生活艱難困苦時還不忘記天下勞苦大眾,《論語》所提倡的仁義禮,這些都在教育中學生如何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觀。
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并將自己的感情寓于其中,這將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這種美,使他們體會到作者創造這種美的獨特手法。
(二)感受課文形式美。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學語文課本中語言美主要體現在形象生動美、含蓄美、風格美。朱自清的《背影》中,通過對父親穿越鐵道購買橘子的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將父親對兒子的愛展現在讀者面前。語言美還可以通過長短句的結合、疊詞的運用、排比等來體現出來。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通過這一系列疊詞的運用,將自己內心憂郁、惆悵之情直接表達出來,同時也使其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感。
技巧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題。常見的技巧表現手法有襯托、鋪墊和象征等。襯托是通過對一個事物的描寫進而突出另外一個事物,比如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中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通過自己的“淚滿裳”襯托自己的喜悅之情;鋪墊可以增強文章氣勢,烘托氣氛,魯迅在《 孔乙己》中的“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為下文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做鋪墊;象征是以具體事物的描寫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魯迅在《藥》中,用夏瑜墳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二、在閱讀教學中鑒賞美
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獲取文中傳遞的信息,而且要學會如何鑒賞作品。鑒賞作品中的美可以分為挖掘美、體會美、想象美三個步驟。
挖掘美,即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挖掘出材料中的美點,激發學生的靈感。比如高爾基在《海燕》中寫道:“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薄袄茁曓Z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這些對海燕和風雨雷電的精彩描述對學生來講不過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但是如果語文教師給學生分析當時的無產革命時代背景,以及海燕、風雨雷電所象征的事物,學生將加深對此文的理解,并從中挖掘出無產階級堅貞不屈的豪邁之美。
體會美,是指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從閱讀材料中體會美。這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創造性和靈活性。體會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出示實物、動情朗讀、演繹文中角色等。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先讓學生聽一遍閱讀錄音,然后讓他們自己嘗試動情朗讀,不但理解文意,而且體會其中的豪邁之美。
想象美,是學生將自己看到的事物經過大腦處理進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品中的美。比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這兩句詩中,前一句比較容易,后一句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構造出整個銀河的宏偉壯麗,從而體會到瀑布從高處落下的磅礴氣勢。
三、在寫作教學中創造和表現美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學中審美培養可以分為:培養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立意創造美,以及培養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一要培養學生觀察和發現美的習慣和能力,只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中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他們很難發現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師要多引導他們觀察周圍的人和物,并從中發現美、感受美,并使之成為學生的習慣。比如在教授學生觀察方法時,有條件的學??梢越M織學生去蘇州園林參觀,通過教師的指引和學生實地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的觀察力經過一定時間的引導和培養,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二要讓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內在美。生活中的美有時不易被察覺到,比如夕陽下的落葉之美等,因而語文教師要教導學生如何挖掘。比如一名同學在作文中寫道:幸福就是媽媽不顧風雨送來一把雨傘。這名同學正是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挖掘平凡生活中動人的美。
(二)立意創造美。寫作不是簡單的字、詞、句的組合,而是將自己的內心真實情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從某一角度講,寫作是學生審美觀點的流露,并且寫作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具體的話題,比如《祝福》《美德》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文章,使學生的內心豐富情感表達出來,進而獲得提升。
(三)培養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課堂上的寫作是學生表現和創造美的一種途徑。通過寫作,引導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美好或者不美好的事物或事情表現出來,加深其理解,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學生在創造和表現美的過程中,首先要表現真實情感,也就是說學生的文章一定是基于生活,而不是通過作文書的積累;其次在寫作時要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比如學生在寫作過程時可以運用修辭手法等;最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并不能一次就將其所要表達的表述出來,因而教師的指導將幫助其提升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
通過課堂上教師的指導,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使其樹立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審美心理和較高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美書簡[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2]王玉玲.審美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3.
[3]周艷.語文課堂教學節奏的審美性[J].中學語文教學,2010,(11).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