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夜
[摘 要] 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一種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指導者、游戲伙伴,針對幼兒的發展現狀、行為表現、興趣傾向等調整教育行為,支持幼兒活動,才能體現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教師對區域活動能觀察到的幼兒行為進行分析,進而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拓展和提升幼兒經驗。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適應環境能力、同伴互動能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 區域活動;幼兒;行為觀察
一、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問題及原因
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一種主要學習方式,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內容、自主操作材料、自主選擇同伴,在親身體驗中獲得關鍵經驗,在活動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發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指導者、游戲伙伴,針對幼兒的發展現狀、行為表現、興趣傾向等調整教育行為,支持幼兒活動,才能體現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
(一)問題現象
1.幼兒活動存在問題:有的孩子頻繁換區,有的孩子進區后仍然無所事事,有的孩子遇到困難就要放棄,有的孩子會重復選擇某個區域。
2.教師觀察指導現狀: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缺乏明確目的,一般巡視最多,伴隨觀察記錄比較隨意、盲目,觀察和記錄缺乏跟進分析,造成指導針對性不強。
(二)原因分析
1.觀察的手段方法不夠明確。由于班級人數多,教師偏重全面活動常規的管理,如何從全面觀察聚焦到個體觀察,如何采取有重點的觀察方式還未形成。
2.有效指導區域活動能力欠缺。幼兒區域活動屬于個別化自主化學習,針對出現的狀況,教師解讀分析能力還未形成,針對幼兒出現的行為推進策略不明確。
二、區域活動中幼兒行為觀察與推進策略
(一)掌握觀察方式,解讀孩子行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是為了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教師只有仔細觀察孩子在區域活動中做了什么,玩得如何,才能從幼兒的外部表現中分析其特點和已有的發展水平,挖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站在促進幼兒發展角度上去思考教育方式,使應對教育策略更有針對性與有效性。
1.找準觀察角度
教師要根據不同區域活動的特點,找準觀察側重點。在探索性區域(科學區)活動中,重點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專注度、能否使用材料解決問題、發現問題、能否得出正確結論、能否進行記錄、交流表達等。如:大班科學區“斜坡滾物”活動,教師觀察幼兒如何用提供的木板和輔助材料進行斜坡的搭建,與同伴如何交流使用乒乓球、圓柱形積木、方形積木等在斜坡上滾落的過程。在表現區區域(表演區)活動中,重點觀察幼兒能否使用材料裝扮自己、能否創造性地進行表現、能否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2.明確觀察內容
觀察是伴隨整個區域活動過程,在組織區域活動中,要面對班級三十幾名幼兒的自主活動,所要觀察的范圍很大,心中要明確每個階段區域活動的重點內容,哪些區域是重點觀察、哪些材料需要關注、哪些幼兒活動狀態要了解等。常規性內容是要觀察幼兒進區的人數,是否參加活動。而在幼兒參與某個區域活動的過程中,要觀察幼兒有哪些已有的活動經驗,如何與材料、同伴互動,哪些經驗需要提升。
3.使用觀察記錄
記錄是觀察的進一步延續,觀察過程伴隨記錄可以讓教師的觀察更細致、更有針對性,為正確地評價提供真實有效的依據,而持續性的記錄還能使教師在回顧、反思時分析幼兒的行為及學習模式,有助于提高觀察幼兒、反思教育行為的能力。教師可根據觀察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記錄方法,如:利用時間取樣記錄觀察表,教師在十分鐘內分幾個時間段,記錄進入生活區幼兒“切水果”的行為,以此分析幼兒對生活活動的興趣、堅持性動手能力和生活經驗的不同。
4.梳理觀察信息
“觀察記錄的解釋才是觀察的核心。”在區域活動中觀察不單單是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對這些狀況進行分析,包括分析材料特點、幼兒原有的經驗、要采取何種的教育策略引申到新經驗等。針對觀察到幼兒的這種行為,教師要分析幼兒行為原因,是材料的因素還是內容的安排,反思推進的策略,是順應孩子的興趣點還是要求孩子完成預設的內容。
(二)實施有效推進,滿足孩子需求
觀察能幫助教師站在幼兒的角度去面對問題,科學分析梳理,準確把握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狀況。在此基礎上,要以環境為中介,從尊重幼兒的發展角度出發,在材料投放、行為指導等方面要有積極的推進策略,促進幼兒與材料互動、與同伴互動,不斷獲得經驗。
1.科學調適環境
皮亞杰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環境的氛圍直接影響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效果。因此,教師要從關注環境的本身價值到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行為背后的意義,根據實際,不斷為幼兒創設適宜自主學習的區域環境。每個班級除了依據主題及領域課程開設多樣化的活動區域,還要根據各年齡段的特點和各個階段預設的目標、幼兒發展狀況不同,靈活調整區域環境。如:大班在主題“我是中國人”之“民間藝術美”的開展過程中,美工區畫臉譜的活動已經不引起他們的關注,教師與孩子們共同計劃,延伸美工區的范圍,調整區域活動布局,設置了展示區“京劇藝術美”,展示收集的各種各樣京劇元素的臉譜、服裝;視聽區“京劇大薈萃”,讓幼兒欣賞各種京劇名段;在操作區投放各種臉譜、亮片、珠子飾品等,讓幼兒進行珠繡及京劇服裝的縫制、加工;在裝扮區創設了京劇大舞臺,利用制作的各種京劇服裝、頭飾、配飾、臉譜自制道具,進行京劇的裝扮并表演。教師還把活動空間延伸到走廊,整個教室區域環境墻飾、色彩營造了具有京劇藝術氣息的氛圍,深深吸引了孩子們主動投入到新的區域中活動。
2.動態調整材料
區域活動中幼兒是與材料互動發展的,教師要分析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使用材料的情況,通過材料的調整讓區域活動更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引發他們不斷豐富活動內容。一是拓展性增加材料。如:在小班表現性區域“小兔乖乖”活動中,經過幾次活動后,幼兒在場景布置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為豐富活動情節,教師給孩子們提供一些輔助的材料,提高幼兒布置場景的能力,讓游戲內容變得豐富且有趣味性。二是遞進式增加材料。如:大班開展科學區域探索活動——斜坡滾物,提供探索的材料每次有所不同,幼兒所觀察到的現象也不同,始終對活動保持濃厚的興趣:第一次探究不同材料在同樣的斜坡上運動時的現象,第二次探究圓柱體在不同坡度的斜坡上運動時的現象,第三次探究圓柱體在同一坡度、不同光滑的斜坡上運動時的現象。孩子們能夠根據自己探索時發現的問題進行分享和交流,并在“做”的過程中尋找解決的辦法,發現生活中所存在的科學知識。三是層次性增加材料。教師將材料“細化”,分解出若干與幼兒的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支持幼兒的發展。如:數學區開展“按數取物”的活動,教師提供“按數字夾膠粒”的材料,通過投擲數字骰子,根據投出的數字夾相應數量的膠粒進行分類,且邊夾邊數,活動較為簡單,又有連貫性,適于讓孩子進行點數。根據不同孩子“最近發展區”, 又提供了“數字寶寶掛彩鏈”,要取出相應數量的回形針串在一起再掛上,還可根據掛鉤顏色選擇相同顏色的回形針串在一起,增加了顏色分類及串回形針的能力培養。兩種材料操作目標都是相同的,但規則不同,需要原有經驗積累也不同。
3.適時點撥支持
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空間,充分體現幼兒自主選擇權,當孩子出現狀況無法繼續活動時,教師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要把握時機,采取適當方式介入,促使幼兒順利開展活動。一是幼兒主動尋求幫助。二是幼兒出現矛盾沖突。三是幼兒能力差異。
在邊學邊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在觀念建立上有了很大改觀,而且在區域活動中能對觀察到的幼兒行為進行分析,進而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拓展和提升幼兒經驗。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適應環境能力、同伴互動能力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還存在活動區域評價體系不完善以及如何對各個區域材料進行價值判斷利用等問題。今后,將繼續開展研究,提高教師區域活動現場指導能力,在專業發展的同時讓孩子們獲得更好發展。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