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江蘇省如皋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江蘇 如皋 226500)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應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文章結合民間手工文化刻喜箋這一活動,對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的開發進行探究,旨在為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效提供借鑒。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刻喜箋;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06-01
綜合實踐活動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設的一門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反映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一、刻喜箋課程的開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刻喜箋是在我國流傳一千多年的一項民間傳統手工制作。為讓更多學生了解喜箋,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通過刻喜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耐心細致的品格,如皋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將這一傳統手工制作融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發出刻喜箋課程。
二、刻喜箋課程的實施
傳統刻喜箋操作中,雕刻人不需要設計任何內容,只要根據樣張,按部就班,用刻刀將喜箋刻出來即可,缺乏創新性。因此,教師設計刻喜箋課程時,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對應學生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樣張圖案進行修改,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設計圖案,再根據設計好的圖案將喜箋刻出來。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創新精神比較欠缺,更習慣于模仿。第一節課,為了演示更為直觀,教師講授的時候拿出一張樣張紙,以“福”字為例在中間圓圈內畫出圖案(圖略),整個設計過程,通過投影完整地展示了出來。接下來在學生操作的時候,教師驚訝地發現:全班45名學生,無一例外地在樣張紙上選擇了“福”字為設計內容。第二節課是另外一個班,教師用同樣的方法講授,結果亦如此,42名學生也都在圓圈內設計了一個“福”字。為什么學生不去自己設計圖案?帶著這個疑慮,教師問了幾個同學。“看到老師畫了什么,我也就畫了什么。”“想不出設計什么,就學著老師的畫了。”學生們的回答讓教師意識到,由于平時在教學中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欠缺,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意識。要達到課程學習目標,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在接下來的一節課當中,為防先入為主固化學生們的思維,教師不再進行演示,要求學生根據平時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圖案。教學方式的改變讓結果也產生了變化,44名學生,設計了十多種不同樣式的圖案。有設計“福”字的,有設計“財”字的,還有設計“喜”字的……但與此同時,教師又發現,相鄰的幾個同學往往設計內容雷同率較高。這說明有同學“偷懶”了。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使他們的創新思維都得到發展呢?教師繼續做著嘗試,在課前對班級同學進行分組,六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從六個同學中選出一位溝通協調能力強的學生做小組長,負責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在講授設計環節時,教師改變以往直接講授的方式,讓學生先思考,回憶自己都看到過什么樣子的喜箋,時間共三分鐘。思考完以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尋找靈感,時間共五分鐘。討論結束后,開始設計,設計在草稿紙上進行。小組成員間設計內容不可以雷同,由組長負責監督,時間共十分鐘。草稿設計好后,小組每位成員分別向組內其他人介紹自己的設計內容和創意,其他成員幫助其進行完善,時間共十分鐘。等這一切都完成后,學生將設計好的內容畫到樣張紙中間的圓圈內。
改變終見成效。在實驗的第一個班級,41名學生,設計的內容各式各樣,無一雷同。既有“福”“祿”“壽”這些內容,也有以自己名字作為設計內容的;既有用簡體字設計的,也有用繁體字設計的……實驗的第二個班級,在討論的時候有同學提出,自己擅長畫畫,能不能畫魚,表示“年年有余”這樣的寓意。教師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同時,內心感到無比欣慰,因為這正是教師所期待的。在接下來實驗的幾個班級,不斷有新亮點產生,有將“招財進寶”組合成一個字進行設計的,有將內容設計得亦像文字亦像圖案的……
三、教學反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知識的獲得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的基礎,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四、結束語
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民族的未來需要創新。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創新已在中國社會蔚然成風,培養創新人才顯得尤為重要。而學生時期作為一個人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對其今后的發展會產生直接影響。由于種種原因,當前學校教育更多的是讓學生去接受和模仿,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明顯不足。校外實踐基地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欠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學生基地活動的主要載體,應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為培養創新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洪明,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導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盧妮娜.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及其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