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寬群
(江蘇省寶應縣泰山小學,江蘇 寶應 225800)
摘 要:語文教材文學主題的文章較多,學生不僅要多涉獵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還要在作品解讀中提高語文素養。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性內涵的培養,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性;人文性;主題探究;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7-0031-01
由于不同地區選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在教材中設計的兒童文學作品篇目也不同。很多教育工作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和文學作品的解讀工作進行了科學的研究,發現教師可以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鍛造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學習情況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文學作品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與其他題材有什么區別呢?又應該怎樣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天然性
兒童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學生的認知方式有效接軌。學生可以在兒童文學作品的解讀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從而在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多變的題材構造中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提升自己的理解層次。童話世界是充滿啟發性的,教師不要低估兒童文學作品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啟蒙作用。很多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在親近學生實際生活,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寫成的。這些兒童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啟發性,學生往往會被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懷著一種好奇心去閱讀,并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教師在開展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去挖掘作品的內涵,把其中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章節進行整合,推動學生對教材的高效學習。例如,在學習《樹木的一生》時,很多學生可能會過多地關注小樹苗的生長過程和最終悲慘的際遇,而沒有探究兒童文學作品揭示的主要內涵。當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題,應該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采用誘導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和賞析,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教師要讓學生多閱讀,多發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重要語句。在閱讀中領略作品的真情實感,在有效解讀中感悟作品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從而使學生對作品的本質解讀更加深入。
二、對學生進行人文性內涵的培養
兒童文學作品的另一大突出特點就是針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有效鍛造。很多關于自然和成長的文學作品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的提升是有突出貢獻的。教師要多注重兒童文學作品的整體性,把固定主題的作品進行歸納和整理,使學生的學習層次更加分明,人文性得到強化和重視。人文性的教育特點在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有所體現,教師要從具體選編的兒童文學作品中進行篩選,秉持人文主義素養的教育目的,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學習任務。第五冊和第十冊的很多兒童文學作品的主題都是關于自然的,如一年級上冊《秋姑娘的信》和《冰花》等,二年級下冊的《蠶姑娘》,三年級上《小稻秧脫險記》《東方明珠》,五年級上的《黃山奇松》和《黃果樹瀑布》,六年級的《三亞落日》《煙臺的海》和《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些自然主題的文學作品解讀起來十分輕松,學生可以從書面語言和教師的口頭語言中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使自己學習和理解的層次得以深化。而在學習一些成長勵志類型的文學作品時,如一年級下的《騎牛比賽》,二年級上冊的《小鷹學飛》《青蛙看海》和《梅蘭芳學藝》,三年級下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四年級上的《徐悲鴻勵志學畫》,四年級下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三、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對于學生來說,閱讀不僅是一種語文學習方式,更是加強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從一些具有強烈情感的文章中選取相關段落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如在五年級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中,主人公和祖父之間的情感交流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在作品欣賞中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于親情的熱愛。與此同時激勵學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使自己變成更加強大的人。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中,學生會學習到很多優秀的品質和做人的道理,使文學作品所傳遞的主題得以深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束語
總之,對語文教材文學主題進行探究能深層次解讀文學作品,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蘇教版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采用,其中的文學作品對于早期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教師要注重對文學作品的選擇,注重對文學作品的主題進行探究。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豐富的精神世界中尋找到最符合自己學習素養棲息的港灣,推動語文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黃軼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略論兒童文學課程改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04).
[2]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