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宋圓紅 曾蘭輝


[摘要]目的 研究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在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小細胞肺癌患者60例,患者均分別進行CT掃描檢查、經皮穿刺活檢以及聯合檢查,將病理學檢查作為金標準,觀察CT掃描影像學特點并對比診斷符合率。結果 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的符合率(96.67%)比單獨進行CT檢查或經皮穿刺活檢的符合率(76.67%、80.00%)高(P<0.05),其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分別為82.76%、50.00%、97.96%。病灶位于左肺、右肺以及縱膈內的檢出率分別為40.00%、55.00%、5.00%;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的檢出率分別為53.33%、46.67%。結論 在診斷小細胞肺癌時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的符合率較高,便于臨床及時發現和治療患者,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和提高其生存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小細胞肺癌;經皮穿刺活檢;CT;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a)-008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or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given CT scan,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joint inspection,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gold standard,CT scan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as observed and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T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biopsy (96.6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or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76.67%,80.00%) (P<0.05),and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rate was 82.76%,50.00%,97.96% respectively.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lesions located in the left lung,right lung and mediastinum was 40.00%,55.00% and 5.00% respectively.The detection rate of central lung cancer and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as 53.33% and 46.67%,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T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is higher in diagnosi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and it is convenient for clinical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tients,and it can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high.
[Key words]Small cell lung cancer;Percutaneous biopsy;CT;Application value
小細胞肺癌是呼吸內科中的常見疾病,15%~25%的肺癌為小細胞肺癌[1],屬于肺癌中分化最低且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在肺中央部多發,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早期診斷有利于盡早發現小細胞肺癌[2],并予以相應的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臨床上使用影像學檢查可有效診斷出小細胞肺癌,本文旨在探討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在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從我院收治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抽取60例作為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小細胞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30~50歲,平均(41.82±3.47)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12.45±3.78)個月。臨床分期:6例Ⅰ期,35例Ⅱ期,19例Ⅲ期。將存在穿刺活檢禁忌證、血管病變、心肺功能嚴重障礙以及體質差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儀器和器械:Aquilion16排螺旋CT掃描機,美國BardMagnum公司生產的20-22G自動彈射穿刺活檢槍、22G抽吸活檢針、18-20G槽式切割穿刺針等。
具體方法:術前使用CT機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胸廓入口掃描至肋膈角水平處,將CT掃描參數中的層間距和層厚均設置為10 mm,行連續平掃,通過4.0 ml/s的注射速率將碘海醇100 ml經肘靜脈高壓注射,通過全肺增強掃描對病變部位、大小、形態、毛刺征、邊緣光滑程度、鈣化灶以及與周圍組織器官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另外對病灶周邊血管特征、縱膈淋巴結等情況進行觀察,淋巴結的陽性診斷標準為淋巴結短徑≥1 cm。
以CT檢查結果為準,選擇適合的手術體位,在CT引導下對穿刺點及角度進行確定,選擇最佳的經皮肺部穿刺方向和深度,在穿刺區域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局部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浸潤麻醉,直至胸膜。將穿刺針尖刺入胸膜前,并叮囑患者暫時屏氣,在穿刺針進入目標深度時,告知患者保持規則的呼吸。經CT掃描,確定目標病灶內存在穿刺針尖后,采用活檢針活檢2~3次,將病灶實質內的組織取出,將活檢標本使用95%乙醇或10%甲醛進行固定,再送往實驗室進行病理學檢查,穿刺針與50 ml注射器連接,抽吸腫塊,進行涂片后進行抗酸染色。將穿刺針退出時同時往穿刺針道內注入2~4 ml生理鹽水,對穿刺部位進行包扎,并使其位置偏低,通過CT掃描確認是否存在出血、氣胸等并發癥。術后叮囑患者多休息,按照患者出現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小細胞肺癌患者經CT掃描檢查、經皮穿刺活檢以及聯合檢查的診斷準確率。
1.4統計學處理
將本文數據錄入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60例患者均患有小細胞肺癌。
如表1所示,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CT檢查的靈敏度為82.61%,特異度為50.00%,陽性預測率為84.44%。
3討論
臨床上認為,肺癌的發生與吸煙有密切關系,相關研究表明,吸煙人群患上肺癌的幾率高于不吸煙人群,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幾率較高。小細胞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上Kulchitsky細胞[3],臨床將其劃分為低分化癌,惡性程度比高分化的類癌更高。早期小細胞肺癌在經過合理有效的治療后,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延緩,有利于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4],治愈可能性較低,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恰當的治療,則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在3個月~2年[5],故此,采用準確率較高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對挽救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命安全的意義重大。
臨床上診斷小細胞肺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胸部X線檢查、CT檢查、分子生物學指標檢查、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等[6]。其中CT檢查具有無創、安全、準確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CT檢查能夠將肺癌的組織性特征、病理特征清晰的顯示出來,可有效判斷早期小細胞肺癌[7]。小細胞肺癌中中央型所占比例較大,在外周小支氣管發生較少,本文數據較好的顯示了這一點,中央型肺癌比例為73.33%,比周圍型肺癌(26.67%)高出46.66%(P<0.05)。中央型小細胞肺癌的形態學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3級以上支氣管起源并具有較強的侵襲力[8-9],生長方向為向管腔外,逐漸形成茄形腫塊,并出現縱膈和肺門的多發淋巴結轉移,CT顯示不明顯的原發灶為融合后的腫塊影[10-11]。
臨床上一般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開胸肺活檢、痰及胸水脫落細胞學檢查、胸腔鏡活檢以及經皮肺穿刺活檢等方式獲取肺部病灶的組織[11-12],其中胸腔鏡肺活檢和開胸肺活檢具有創傷大的劣勢,在臨床上使用不普遍;痰及胸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具有簡捷經濟等優勢,可陽性率較低;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可有效診斷氣管和支氣管病變,在診斷支氣管外墻和周圍型病灶方面價值不高。經皮肺穿刺活檢不僅存在高分辨率和高密度的特點,還能將病灶的密度、形態大小、病灶和正常組織的結構空間位置準確的顯示出來,有利于穿刺針進針方向、部位、角度以及深度的確定。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逐漸廣泛應用在臨床中,在本研究中,單獨采用CT檢查、單獨采用經皮穿刺活檢的符合率分別為76.67%、80.00%,而聯合檢查的符合率高達96.67%,并且顯示病灶40.00%位于左肺,55.00%位于右肺,5.00%位于縱膈內。
在使用CT診斷中央型小細胞肺癌時,應將其與非小細胞肺癌(腫塊局限于肺門,存在肺炎、肺不張以及肺氣腫等并發癥)[13-14]、縱隔淋巴癌(前縱隔彌漫性軟組織腫塊,淋巴結腫大且肺內浸潤灶不明顯)、結節病(肺門兩側呈對稱性的淋巴結腫)區分開來,根據CT表現進行準確區分。在使用CT診斷周圍型小細胞肺癌時,由于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病灶小且轉移早,CT表現缺乏特異性,腫塊邊緣呈現光滑,與良性病變相似,臨床確診的難度較大,綜合病理學檢查進行診斷可提高符合率。小細胞肺癌的病灶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增大,并且對肺部組織造成壓迫[15],引起肺不張和假包膜現象,對于影像學檢查顯示小細胞肺癌的腫塊應通過活檢進行明確的診斷。
總而言之,CT聯合經皮穿刺活檢適合推廣應用在小細胞肺癌的診斷中,其診斷準確率優于單獨檢查,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榮榮,李文武,左文述.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增強CT與Ki-67抗原表達的對照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 23(6):373-377.
[2]薛永梅.CT診斷周圍型小細胞肺癌3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7):33-34.
[3]陳亮.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和鱗癌的多層螺旋CT表現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2):140-141.
[4]Go SI,Song HN,Kang JH,et al.The clinical impact of the sum of 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on the pretreatment with F-FDG-PET/CT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J].Oncology,2014,86(1):1-9.
[5]鄭俏聰,張啟紅,敖永曦.CT引導下射頻消融聯合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6):78-80.
[6]高愛國.周圍型小細胞肺癌的CT診斷與臨床病理分型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17):64-65.
[7]賀鋒,陳林,葛雨曦.小細胞肺癌的臨床CT病理特點及其征象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2):64-67.
[8]夏廈.螺旋CT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8):49-50.
[9]周金泉.螺旋CT用于小細胞肺癌診斷及分期價值評價[J].貴州醫藥,2015,39(12):1091-1092.
[10]孫虎.CT聯合TM測定在非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2):281-283.
[11]姜忠于,劉學武.CT引導經皮肺穿刺標本檢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臨床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17, 19(2):203-204.
[12]夏瓊,梅芳.超聲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在肺外周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5):955-957.
[13]梁榮真,曾炳恬,劉德祥,等.16排CT灌注成像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鑒別診斷及其與MVD、LVD表達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5,24(3):303-306.
[14]康靜波,方恒虎,杜銳.18F-FDG PET/CT評估體部伽瑪刀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4, 11(8):18-22.
[15]葉雯霞,李廷.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和螺旋CT對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6):935-936.
(收稿日期:2017-04-11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