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安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1
摘 要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對于提升企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化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各種矛盾問題,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增強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有效的增強和完善措施,以提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關鍵詞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勢 增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各種新型的管理技術被融入到現代企業的科學管理制度中,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解決企業工作人員思想問題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導從業者的意識形態,保證工作人員以積極的心理狀態來面對日常的工作,利于企業生產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減少企業工作人員的人員流動,有助于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
面臨市場經濟復雜的經營和競爭環境,企業管理者把工作重點放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成為企業唯一的管理宗旨,很多企業缺少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認識,造成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難以有序開展,在企業的管理工作出現問題時,才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對于企業管理的重要意義。[1]
企業的生產和管理過程中,人是進行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主體,以人為本也成為很多企業的基本發展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已經被列為現代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相關管理人員針對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導等工作形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同時增強企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企業形成平等和諧的工作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的企業文化,有利于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和發展,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企業的長久發展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
二、企業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措施
(一)加強企業管理者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認識
企業管理者在面對市場愈演愈烈的競爭氛圍,若要加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凝聚力,就要加強管理者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2]只有對其認識上的提升,才能把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企業相關工作的開展只有在管理者的支持下才能有序開展和進行,管理者對其客觀認識上的提升,便于企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圍,促進企業和諧工作環境的構建。
(二)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專業工作素質
企業要把企業的人才培養落實到企業的各個方面,人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只要企業存在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都有助于提高其個人工作能力,對企業的發展多有裨益。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專業工作素質,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到企業管理人才隊伍中,同時加大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使相關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工作時,運用現代的企業管理思想、心理疏導技巧,化解企業中出現的矛盾問題,有助于各種利益矛盾的化解,尊重企業和員工的基本權利,提高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三)加強工作人員的自主工作意識,創新工作理念
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要樹立自身自主的工作意識,創新個人工作理念,不再作為企業管理者命令的傳達者,而是能夠用人性的道德觀念和工作理念,面對日常工作。在工作中秉持公平合理的處事原則,把握自身作為企業和員工以及社會三方面溝通橋梁的身份,用現代的企業管理工作理念和工作辦法面對企業中的矛盾問題。相關工作人員要摒棄傳統的說教式工作方法,采取以理服人的工作態度,使企業的利益問題和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防止矛盾擴大化給企業的管理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工作阻力。[3]另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還要在日常的企業生產生活中,加大對員工的人性關懷,尊重員工的人權意識,增加企業和員工之間的情感凝聚力,讓人文情感成為維系企業和員工和諧管理的另一條紐帶,便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三、結語
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企業為保證在市場經濟中的綜合競爭力,需要不斷的完善各項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同時也是企業人事管理工作及綜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溝通企業、社會、員工三者之間關系的橋梁。管理者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重視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樹立員工正確的生產生活觀念,化解企業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矛盾,盡可能保護各方利益,疏導和引導矛盾方的思維意識,促進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和運行,便于企業的科學管理工作的開展,營造企業民主自由平等的和諧工作氛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能夠不斷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作強.新形勢下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東方企業文化,2015(10):84-85.
[2] 滕略海.做好新形勢下改制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5(23):441.
[3] 賈淑紅.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3):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