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佩書
摘要:指出了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漸提高,然而環境問題卻日漸突出,環境監測這一概念被提出。針對環境監測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基礎,主要闡述了環境監測質量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的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法規政策;環境監測;檢測技術;管理力度;宣傳工作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08202
1 引言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展開的基礎。當前,我國環境監測質量體系不夠完善,監測過程控制不到位,監測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如何加強環境監測質量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分析
環境檢測就是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理論方法,對環境中有害的和有益的要素含量以及生活排放量進行跟蹤檢測,將檢測的標準與環境科學狀態進行比較分析,進而確定自然環境的狀態。環境檢測的結果將會為進一步的環境治理和政策管理提供最基本的客觀理論依據。
目前,我國對于環境監測質量問題十分關注,并從法律層面對環境監測活動進行了約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先后印發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從管理結構、工作人員資質、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定,以實現環境監測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有利于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為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
3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1 環境監測管理體制不完善
完善的體制是相關組織機構相關工作開展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環境監測中各種問題的出現均可歸結于體制的缺漏,例如:我國環境監測體制中尚且還未設置獨立的質量管理部門,或是雖然已設有質量管理部門,卻未能夠全面參與環境監測工作中,效果不明顯;質量管理工作人員職責劃分不明確,交叉問題嚴重,以致于在各環節、各部門的工作銜接、協調等方面出現問題,質量管理未能夠獲得應有的實效。
3.2 環境監測數據精準性得不到保障
現階段環境監測數據失真現象嚴重,部分地區的環境監測的工作模式比較落后,基本以實驗室分析法和現場檢查法為主,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環境監測工作實際需求。同時,在選用監測指標時缺乏全面考慮,指標類型及數量較少,難以得出較為科學、準確的監測結果。
3.3 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低
環境監測管理工作在我國開展的較遲,因此相關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很多從業者未系統接受過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管理人員專業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足,則必然無法更好的指導整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質量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
4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的措施
4.1 完善管理體制,為加強環境監測質量提供堅實后盾
完善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是確保環境監測質量的重要基礎措施,對此必須完善垂直管理制度,開展“省、市、縣”三級管理,以完善的制度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供堅實后盾。
(1)上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減輕基層環保單位的壓力。目前,我國正在逐步開展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以實現全國各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統一開展、統一考核,杜絕地方保護主義的負面影響。根據我國《環保法》中的相關條例規定,地方黨委政府必須對區內環境質量負責,完成事權上收工作后,國控站的監測數據依舊與地方共享,相應的地方也有義務支持、有權利監督國控站各項工作的開展。
(2)改革省以下垂直管理,提高環境監測質量。一是實行“省級考核、省級監測”管理制度,確保環境監測工作公正、獨立;二是縣級監測機構做好執法工作,同時上收市環保局開展統一的管理,切實實現測管聯動,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縣(區)環境監測、環境執法部門應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有效規范環境質量檢測工作的開展,提高環境執法的權威性。
4.2 加強環境監測網絡,為環境監測質量筑起堅固堡壘
(1)統一布設環境監測點位。根據我國《環保法》第十七條要求,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與相關部門共同組織監測網絡,統一布設環境監測點位,以“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為指導,構建水、空氣、土壤全方位監測網,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2)統一環境監測技術標準。全面梳理大氣、水、土壤的環境監測技術標準,對全部例行監測項目涉及到的樣品采集、貯存、分析、評價等技術標準,規范和方法,進行查漏補缺和更新完善,使所有監測參與主體的監測活動在同一技術標準下執行,環境監測質量監督人員應對每項的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并在檢查記錄表上簽署自己的姓名及檢查日期,便于明確責任(表1)。
(3)統一儀器設備保養維護管理。一是建立專門的設備檔案,在設備統一位置粘貼標識性的標簽,標簽上應注明設備的名稱、型號、重量、廠家、上次審計日期等;二是根據相關標準對設備定期校準,并填寫校準記錄表,表格內容包括校準日期、校準前數值、校準后數值以及偏差值等,在儀器的使用有效期內使用儀器;三是制定年度核查計劃,根據計劃內容詳細核查設備的運行情況;四是定期保養設備,并填寫保養記錄,內容包括設備的外觀、重量、銹蝕度、靈敏性等信息;五是制定儀器使用條例及操作規程標準,每次使用儀器都要對使用過程和所得結果進行記錄;六是安排專門責任人對設備進行管理,保證設備的日常保養和標準操作,確保設備在工作中的正常運行;七是完成現場樣品采集工作后,監測員要檢查和清理設備,將設備送回庫前,要對出入庫的設備型號、數量等信息進行核對,做好交接記錄;八是監測員應具備基本的設備故障排除能力,若無法排除故障應及時在設備上注明并返廠送修,在維修期間隨時與廠家保持溝通,了解儀器維修進展。
(4)推進監測信息化建設。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全面開展我國環境監測數據的信息化共享建設,為各部門、結構提供信息查詢途徑,同時通過環境質量信息的公開發布,提升環境監測工作的透明度、可靠度。
4.3 提高監測人員的素質,保障環境監測事業的全面發展
環境監測工作的主體是監測人員,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監測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整體工作開展效果,對此必須提升環境監測人員的專業素養,具體措施如下。
(1)環境監測的相關領導對環境監測技術的培訓工作做到足夠的重視,每個月安排專業知識和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如常用的監測方法(國標法、快檢法)、檢驗項目的國家標準數據、儀器使用注意事項、GMP良好操作規范、5S管理內容等。
(2)強化考核制度。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成績記錄在月度績效評分中,考核連續多次不合格者,可以暫扣上崗證件,嚴重者可考慮降級處理,直至考核合格可恢復。此外,也可開展技能競賽,針對表現突出的人員,可以適當予獎勵,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監測人員加強自身的專業素質。
5 結語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一個長遠而有意義的行為,在今后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的體系中,要不斷總結前期的經驗,同時著眼于當下的環境問題變化,不斷地研究出新的監測方法,以適應環境變化對環境監測質量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玉琴.影響環境監測質量的主要因素及相應對策淺析[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0,30(3):66~68.
[2]袁海勤.關于建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模式的思考[J].環境科技,2011,24(S1):71~73.
[3]夏 新.淺談強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2,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