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摘 要:職業價值觀和態度等越來越成為構成中職畢業生個人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培養中職生職業價值觀是中職教育的一項基本工作。雖然職業價值觀教育很重要,但因其內容比較抽象,稍不注意便容易陷入說教模式,易引起中職學生的反感,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從“互聯網+”的角度,淺談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對這門課程進行創新,使枯燥的教學寓教于樂。
關鍵詞:中職生 職業價值觀 互聯網+ 翻轉課堂
課 題:本文系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活動課程化的實踐探索”(編號GXZZJG2014B088)研究成果。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開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未來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各種“互聯網+”傳統行業不斷涌現,如“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服務業”等,在這背景下,教育行業不甘落后,也加入這場革新。2017年1月10日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五”規劃》首次對“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外延、建設路徑進行了系統闡釋,要求全國上下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目前“互聯網+教育”方興未艾,利用網絡技術,共享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一種趨勢。那么,在普通的中等職業學校,如何開展“互聯網+”教育模式呢?筆者試圖以南寧市中等職學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課程為例,談談“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方法的一些改革設想。
一、“互聯網+”帶來的教學變革
“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在傳統模式下,教育資源聚集在校園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只能滿足固定人群的需求。而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可以跨越校園、地區、國家覆蓋到各個角落,打破了知識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課堂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老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學習由被動走向主動。互聯網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的作用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教學從灌輸走向互動。
教育借助于互聯網產生了在線課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像旋風一樣刮來,教學已由過去純粹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現實與虛擬世界同步進行,師生的交流方式也轉變成線上與線下交流同時進行。教育正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二、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現狀
中職生的年齡在15—18歲,大多數是因為成績原因不能讀高中,對文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自控能力弱,課堂紀律較差;但中職生思想意識活躍、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對新知識敏感,網絡應用能力強,幾乎所有的中職生都擁有智能手機。
目前,中職職業價值觀培育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常常是教師通過板書、課件等教學手段完成教學目標。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太受中職生的歡迎,也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如果學生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到來,各種現代化教學方式紛至沓來,給中職職業價值觀培育帶來了契機,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探索創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是每位中職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教學設想
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寬泛、零碎。傳統的課堂教學法往往存在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職生對互聯網的接受能力很強,我們的職業價值觀培育課程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教育方式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說教方式,充分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實效。
1.充分利用微課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教師可以將一些實用性強但不容易掌握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便于學生學習。微課課程時間短,一般為5~8分鐘,符合中職生觀看學習的特點;微課課程容量小,學生可隨時下載保存到平板電腦、手機、U盤等設備,可以暫停、倒退、反復觀看、學習和思考,有利于根據個人情況完成學習,夯實基礎;微課不受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將微課內容制作成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和表演類等。
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一種將學生在教師的“教中學”反轉為教師在學生的“學中教”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在翻轉課堂中,信息技術和活動學習為學習者構建出個性化協作式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學習文化。翻轉課堂主要包括三個大的環節:課前的視頻學習、課上的鞏固訓練、課上和課下反饋討論。
3.慕課(MOOC)
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這一大規模在線課程掀起的風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現“未來教育”的曙光。目前比較成熟的中文慕課平臺有:MOOC中國、愛課程、 MOOC學院、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優質的慕課資源,也可引導中職生在這些網站自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4.構建中職職業價值觀培育資源庫
學校或教師應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對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互動化、多媒體的共享式資源庫。資源庫的內容應包括:媒體素材、試題庫、課件與網絡課件、教學案例、文獻資料、網絡課程等。
無論是微課、翻轉課堂還是慕課,都只是一種載體,如何將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有效地應用于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教學中,需要老師們不斷地探索實踐。
四、教學案例
筆者在編寫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教學案”第13課《分享》時,嘗試融入“互聯網+”教學思想,以生為本,力求引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課上合作學習,通過課堂上的頭腦風暴活動,使知識得以內化,提升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課程目標為:使學生認識到在工作場所中,和諧、合作和團隊工作的好處;評估個人在合作和團隊工作中的表現;能做到在和諧、合作和團隊工作中分享未來。課程內容為:構建工作場所中的和諧、合作和團隊協作的元素。
1.課前自助學習
(1)教師制作微課,強調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講解基本概念,并布置簡單練習,通過微信平臺發布并接收學生作業。
(2)在微信平臺提供其他教學資源(視頻《天堂和地獄》、視頻《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現代化網絡闖入生活》、關于《分享》的名人名言等)。
(3)要求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利用問卷星):人們容易分享什么,不容易分享什么?
2.課堂活動
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討論學習。
(1)播放視頻《天堂和地獄》導入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么地獄可以變成天堂?工作中為什么需要合作與分享?怎樣避免出現“地獄”團隊?
(2)播放《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現代化網絡闖入生活》,討論:假如蒂娜當年對萬維網申請了專利,那么會怎樣呢?
(3)教師點評:教師通過點評的方式,以評促學。
(4)討論:在工作中我們如何與人分享?
(5)反思:在整節課的學習中,“我”在小組中喜歡與人分享嗎?
3.課后
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關于分享的宣傳冊,宣傳分享在工作團隊中的作用。可以使用“美篇”等工具制作,并上傳到微信群中。教師制作評價工具供學生們在微信群中進行評價。
上面案例應用了微課、翻轉課堂等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形式,通過微信等方式實現。基本上實現了知識傳授在課外,知識吸收與掌握在課內。中職生職業價值觀培育課程通常通過班會課等形式開展,傳統教學通常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知識內化在課堂外;而本教學設計利用教師制作的微課,將知識傳授放在課外,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多次觀看,把重復教學的任務交給了機器,將知識內化放在課堂內進行。這樣,學習的時間是變量,掌握程度是常量,既做到了以人為本,又保證了學習質量。
中職生對互聯網充滿好奇心,我們與其想方設法防止他們上網游戲,不如積極開發一些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好的課程,讓中職生自發、自覺地將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用于學習。教師可利用微信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上發生的一些時事進行評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3]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2015(6).
(作者單位:南寧市職業教育中心)